黃芳芳
2016年,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在圍棋比賽中擊敗韓國名將李世石。這一標志性事件,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人工智能。不到4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涌現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企業,它們在各行各業的產業化都有了不錯的進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智能+”預示著什么?未來人工智能將有哪些發展趨勢?就上述問題,專注計算機視覺技術14年的北京盛開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開互動)CEO曾祥永接受了《經濟》記者的專訪。
《經濟》:您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智能+”?盛開互動布局的落地場景,有哪些需求?它們距離“智能+”還有哪些距離?
曾祥永: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智能+”,實質上是我國當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及生活改善的必然趨勢。
從技術和產業的角度來看,近10年來AI技術有了長足進步,AI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所帶來的顯著效率提升,使得“智能+”成為繼“互聯網+”之后賦能傳統行業的新動力,“智能+”規?;涞氐臅r機也日漸成熟。
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交通、智能商業、智能醫療、智能辦公、智能社區、智能教育……“智能+”,會讓我們走入更加智能、更加便捷的新生活。
盛開互動目前聚焦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產品與應用方案的輸出,面向行業提供高性價比終端AI與行業AI,以助力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盡早落地。我們當下正在推進落地的場景主要有社區生活、企業辦公、教育培訓,“智能+”可以讓這些場景更加安全、便捷、高效。
《經濟》:創立于2005年的盛開互動至今已有14年,當時人工智能還不像現在這樣火爆。從萌芽到日漸成熟,盛開互動是如何布局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的?
曾祥永:盛開互動成立之初是盛大網絡旗下成員企業,當時的計算機視覺技術還不夠成熟,應用較多的都還是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業界也很少提及“AI或人工智能”一詞。
最初,我們主要為家庭場景“客廳盒子”提供體感交互技術,這些都是基于普通攝像頭與麥克風的產品,因為那時還沒有現在的深度相機與麥克風陣列。其實,這種產品形式與技術路線是非常超前的。因為即使是現在,低成本的“盒子”依然無法用作真正的智能交互終端。
從2008年開始,我們開始為公眾場景提供數字展示與智能交互體驗整體方案服務,并參與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中國科技館、國家天文臺等數百個大型場館項目。2015年至2017年,我們將業務調整為兒童智能機器人與AR智能硬件產品開發,同時向其他智能產品廠家提供視覺AI開放平臺技術服務。
進入2018年,我們又進一步將業務聚焦到與大眾生活、教育及辦公息息相關的智能社區、智能教育及智能辦公場景,為這些場景提供基于人臉識別的智能門禁、課堂學情分析及智慧辦會工具。應該說,我們每一次的業務調整,都是在計算機視覺技術場景落地之路上探索,也是不斷創業的過程。
《經濟》:這期間,盛開互動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如何解決的?
曾祥永: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依然是技術產品與應用方案的落地,也就是市場是否成熟及產品是否剛需的問題。當然,在技術研發與市場開拓階段,也有很大的資金困難。我們的解決路徑是在AI技術還未規劃落地之前,通過滿足個性化或垂直場景需求進行自我造血,并不斷打磨技術與產品,而不可盲目擴展或務虛經營,最終淪為市場的泡沫而破滅。
《經濟》:當前計算機視覺處理的企業數量眾多,盛開互動如何差異化經營?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曾祥永:盛開互動核心團隊來自中科院,我們堅持原創技術研發,堅持場景化、高性價比AI產品的打磨。我們認為,伴隨AI技術的成熟與規模化落地,企業市場對AI產品的性價比會越來越敏感,我們必須要針對應用場景,在產品性能與性價比方面做出最優方案,也就是要在底層算法、上層應用及硬件載體上做足優化。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我們核心團隊的穩定,以及近20年的技術積淀與落地經驗,相信我們能夠在某些垂直應用場景以小博大。
《經濟》:在您看來,2019年是中國智能+廣泛落地的元年。盛開互動將如何抓住廣泛落地的機遇?未來如何布局?
曾祥永:“智能+”正在走進我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賦能產業升級,還是讓工作效率提升、讓生活更便捷。2019年將是中國“智能+”規模化落地的起始年,盛開互動將全力抓住這個機遇,專注于生活、教育及辦公場景需求,聚焦高性價比技術與產品輸出。生活與商業場景“智能+”市場足夠廣闊,憑借優秀的技術與產品,相信盛開互動能夠占據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