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娜

【摘要】目的 觀察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9月~2019年3月期間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根據其住院先后順序分成對照及觀察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則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對比組間護理滿意度和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及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5.71%和5.71%,對照組為71.43%和28.57%,兩組護理滿意度和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狀況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的臨床護理路徑使其康復效果有效提高,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效降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2..02
急性心肌梗死因冠狀動脈閉塞引發血流中斷,致使心肌嚴重、急性缺血從而導致局部壞死。該病有多樣的臨床表現且病情變化迅速,能夠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因此一旦確診應當立刻給予有效的救治護理便可將并發癥的發生和梗塞范圍減少,從而使其病死率降低。本文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研究。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分組觀察我院于2015年9月~2019年3月治療的70例本病患者其中觀察組當中男女分別為22和13例,年齡在37~72歲之間,患病的平均時間為(3.4±0.6歲);對照組男女則分別為20和15例,年齡段大致在38~72歲之間,患者患病的平均時間為(3.2±0.8)年。組間常規資料無差異,能對照觀察。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方法為:
1.2.1 急救護理
再將患者向醫院緊急轉運時,需保證平穩的運輸并做好保暖措施。患者入院進入急診后由護理人員將一級分診進行妥善安排,護理人員為進入急救室的患者安排醫生接診,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叮囑其臥床并提供十八導聯心電圖檢查[1]。當患者出現新左束支傳導阻滯或ST段臺高則應立刻通知心內科醫生會診,同時將綠色通道開放。醫護人員在急救期間密切配合,由一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并將監測結果詳細記錄,隨時準備除顫。
1.2.2 飲食與大小便護理
因該病患者需要多臥床而導致其心搏出量減少,心功能降低,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熱量、膽固醇、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飲食并保持少食多餐制[2]。為了避免急性期出現腹脹、便秘,應使患者的大便保持通暢,3-4d內給予患者流質食物,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待其病情穩定后改為半流質食物,也可給予其口服緩瀉劑將心臟負荷因用力排便而增加的情況減輕。情況特殊時可給予患者緩瀉劑,也可使用鹽水低壓灌腸或開塞露使大便保持通暢。
1.2.3 用藥護理
有一名護理人員開展各科室聯系并將患者各道住院手續辦理好,在此期間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等并發癥積極應對。護理人員遵照醫囑給予患者硝酸甘油0.5 mg在舌下含化,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護理人員同時對患者使用血管擴張劑、利尿、強心等藥物治療后的反應狀況認真觀察,一旦出現異常狀況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3]。另外為防止出現藥物外漏外滲現象,對患者使用多巴胺、硝普鈉等藥物治療時盡量使用微量注射泵維持靜脈注入,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藥物使用劑量。
1.2.4 吸氧和疼痛護理
護理人員高度重視對患者的吸氧護理一般給予其2~5l/min低流量吸氧治療,給予伴有急性肺水腫患者高流量氧氣,5~10l/min吸氧治療并進行濕化[4],防止患者的呼吸道干燥。及時給予呼吸困難的患者麻醉機面罩給氧,根據患者的缺氧程度給予其密閉式或開放式面罩吸氧,從而將其呼吸困難等癥狀緩解。護理人員將患者發病時的持續時間、反應及疼痛性質詳細記錄,當疼痛使患者的正常休息受到嚴重影響時應遵照醫囑給予其哌替啶50~100 mg肌肉注射,情況緊急時可二次使用,第3次使用時應請主治醫生檢查避免患者造成對藥物的依賴性。對于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可給予其口服0.5 mg硝酸甘油
1.2.5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狀況密切觀察并與其耐心溝通交流,通過對其心理變化狀況的了解,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5]。同時可加急性心肌梗塞的相關知識向患者耐心講解使其緩解負面情緒,增強治療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總結比較兩組總結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和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文章數據用SPSS 22.0軟件處理,以x?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85.71%(非常滿意27例,基本滿意3例,不滿意5例。30/35)相較于對照組71.43%(非常滿意18例,基本滿意7例,不滿意10例。25/30)有更高的臨床護理滿意度,P<0.05。
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5.71%明顯低于對照組28.57%,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多有持久而劇烈胸骨后側疼痛,患者在使用硝酸之類藥物之后,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還會出現進行性心電圖及血清心肌酶的活性。患者多數發生于冠脈粥樣硬化之上,所以冠脈動脈粥樣硬化是其重要的誘因,若粥樣斑塊有破裂,血小板就會在此處形成血栓,導致冠脈突然阻塞,造成心肌梗死。同時該病的誘發因素還有冠狀動脈痙攣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過度勞、情緒激動、暴飲暴食、吸煙及大量飲酒等因素均為誘發因素。超過半數的患者在起病前1~2周或1~2天出現前驅癥狀,常見的有緣有心絞痛加重且發作時間延長,對硝酸甘油的效果變差,或是既往沒有心絞痛的患者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已經確診病癥制定的指導護理人員有預見性的、主動的將臨床護理工作開展的個案護理方法,通過該護理模式的開展可全方位落實護理計劃,并將臨床護理工作不斷優化和創新,從而使患者的住院時間有效縮短、提升臨床療效的同時有效改善護患關系。實驗當中,觀察組行臨床路徑護理,在心理疏導之后,使其因不適癥狀產生的負面情緒有效消除;通過對患者的用藥、疼痛、吸氧護理等使患者的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并提升臨床療效;急救護理通過密切監測急救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該病患者應用的臨床護理路徑提升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溶栓治療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08):154.
[2] 孫 超.分析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臟超聲及冠脈造影方面的臨床特點[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8(20):28-29.
[3] 宋文來.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顫患者行靜脈滴注胺碘酮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3):161-16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