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蘭州市委黨校 楊樂樂
甘肅省存在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小城鎮發展相對滯后,在新時代城鎮化的發展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尤其是城鎮化與基本公共服務二者不相協調這一突出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區域協調發展視域下的甘肅省城鎮化與基本公共服務二者的關系。為了涵蓋基本公共服務的各方面從教育、醫療、就業、文化、交通郵電五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6個指標,通過數理方法選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構建基本公共服務指數,將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城鎮化率作為城鎮化的指標,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驗證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原因。
根據甘肅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數據可得性,選取了以下指標作為構建基本公共服務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公共服務的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法是指從研究指標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信息重疊、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因子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本文選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所選指標的相應數據帶入其中,計算甘肅省基本公共服務綜合指數。數據收集了1978—2016年的相應數值,運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
首先檢測模型適用性,檢測所選指標的相關性強弱以及指標的數據是否使用與因此分析法。KMO抽樣適度測定值為0.693,Bartlett球體檢驗值為1186.561,自由度為120,顯著性概率為0.000,因此適用于因子分析法。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為主成分,為下一步計算總得分做準備。最終通過16個指標計算提取出3個主成分,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0.393%,符合原始數據所提供的絕大部分信息。解釋的總方差如表2所示,各成分負載如表3所示。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表3 旋轉成分矩陣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計算基本公共服務綜合得分,其中,Fi是第i個主成分得分,bi是主成分F的主成分的方差占所選主成分方差的比例,因此,bi反映了主成分的重要程度。根據此公式計算得出的總得分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指標。
本文的原假設為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鎮化互不為格蘭杰原因。檢驗要求估計以下的回歸:

格蘭杰檢驗是通過構造F統計量,利用F檢驗完成的。如針X不是Y的格蘭杰原因這一假設,即針對各滯后項前的參數整體為零的假設,分別做包含與不包含X滯后項的回歸,即前者的殘差平方和為RSSU,后者的殘差平方和RSSR,再計算F統計量:

式中:n為X的滯后項的個數;N為樣本容量。如果計算的F值大于給定顯著水平α下F分布的響應的臨界值Fα(n,N-2n-1),則拒絕原假設,即認為X是Y的格蘭杰原因。本文中的X和Y分別代表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鎮化,軟件采用eviews6.0,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根據上述一系列檢驗結果可以判斷出,城鎮化對于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有促進作用,但基本公共服務提高并不必然提高城鎮化水平。
通過城鎮化的推進,轉移剩余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可以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甘肅省經濟落后地區、貧困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向發達地區、中心城市、鄰近城市轉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其逐步享受到城鎮居民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城鎮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發揮城市的輻射效應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的提升為城鎮化提供動力和保障,城鎮化的機會成本也隨之加大,因此對城鎮化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農村財產性與公共服務性收益增加將會加大農村家庭向城鎮轉移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發展性與流通性的公共服務有利于增強農村自身的實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為城鎮化提供強大的動力。基本公共服務在農村建設中作為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無可厚非是要大力加強的。但關鍵在于如何建設才是高效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3.2.1 農村福利型農村公共服務增加了微觀主體向城鎮轉移的機會成本
如村鎮企業的遷移會受遷移成本與沉沒成本的直接影響,趨向具有區位優越、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地方政府服務好的區域集聚。帶有福利性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僅有助于降低農村生產與生活的成本,顯著性效果是農民的直接性收入的增加。由于政策對于農村戶籍的福利性待遇,阻礙了城鎮化。例如農村戶籍的學生考通過高考或者務工人員在城市能夠落戶但是也不愿意轉戶口,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
3.2.2 基礎設施型農村公共服務形成的沉淀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發展
為了提高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支撐和不斷完善是毋庸置疑的。如提高公共衛生服務需要改水改廁工程建設的大量資金投入、農村居住環境改善所需硬件設施的大量投入。而投入的基礎設施終將是沉淀成本。中國許多農村具有傳統的“安居”思想,有的地方甚至存在攀比住宅建設的風氣。這種沉淀成本無論是筑牢“安居”思想還是助長建筑攀比風氣都由于基礎設施投入短期內無法轉移,因此阻礙了農村人口的城鎮化。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城鎮化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系,更有助于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如果基本公共服務在區域之間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那么這與城鎮化的本質相背離,也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針對本省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和供給不平衡等問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不同群體分門別類,針對需求差異,分類提供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公共服務;保障城鄉居民盡可能的越來越享有標準大體相同的公共服務,各地區平衡財政支出在科教文衛領域的比例,解決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問題。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及特色產業,壯大經濟規模,等多種舉措加速城鎮化進程過程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也是貫徹落實十九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