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茂


【摘要】研究初中生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促進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讓提問為有效教學服務,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題的提出
2015年9月2日,我帶著精心準備的課《春》,信心滿滿地走進七年級(1)班的教室。圖片導入,新授,引導,啟發,教學進行到“比較五幅圖:(1)比較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之間的異同(從特征、角度、寫法、修辭方面比較);(2)迎春圖與其他四幅圖之間有何關系”時,傻啦,全班僅2名學生在小心地竊竊私語,其余的默不作聲。這究竟是怎么啦?我深深陷入沉思:孩子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為什么不問?該怎么辦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定要攻破這一難關!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研究初中生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促進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讓提問為有效教學服務,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的對象,義興中學七年級學生。
三、課題研究的舉措
(一)研究方法
調查法、問卷法、案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研討法
(二)周期步驟
2015年9月10日—2016年5月30日。課題準備階段:2015年9月10日—2015年9月20日。實施階段:2015年9月21日—2016年5月15日。總結階段:2016年5月16日—5月30日。
(三)措施
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教學中,創設師生間平等、輕松、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積極地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關系。教師應盡力解除學生的思想顧慮,即使有些同學的問題不能提到點子上、關鍵處,教師也應該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
案例1:何雅琴,女,12歲,義興中學,七年級(1)班,學生。研究前:內向,膽小,怕與他人交談;語文學習上遇到困難疑惑,不敢向同學、老師等人詢問請教;語文成績55分—68分波動,班級中等偏下。措施:創設師生間平等、輕松、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現在:樂觀、開朗,喜歡與人分享;語文學習上遇到困難疑惑,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語文成績72分—80分波動,班級中等偏上。學生話語:老師,我不怕問,一有不懂的就請教,不弄明白,決不罷休。
2.“1+1”“1+N”的語文有效提問活動形成定式。(注:N代表多人)學校支持重視,每周至少開設一節專門的語文釋疑有效提問課,學生一對一互相有效提問釋疑(1+1),小組合作探究釋疑(1+N),全班交流釋疑(1+N)。讓學生在固定時間參與有效提問,養成愛問的習慣。
案例:通過語文科有效性提問訓練,七年級(2)班學生賈益飛說:“作為語文課代表,以前真的擔心我班的語文成績,現在看見同學們自主積極學習,探究學習,有疑就互相詢問討論,考試成績穩步提升,我感到輕松極啦!”
3.形成“5+30+10”的語文課堂提問學習模式。5+30+10=在語文教學中,前5分鐘用于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復習有效提問釋疑,中間30分鐘研討新授課,后10分鐘全班鞏固交流釋疑。
案例: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春》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一是導入新課。二是整體感知(30分鐘),帶著問題聽讀課文。(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2)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3)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來?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這種心情?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釋疑;全班分享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分享交流解決問題。
4.語文課外N分鐘提問形成定式。(注:N≧1)校園內,校園外,課堂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惑就問,有效地問,最終達到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案例:楊傲雪,女,13歲,義興中學,七年級(2)班,學生。研究前:語文科不懂有疑惑,偶爾校內詢問同學老師,成績中等(75分—84分)。措施:語文課外N分鐘提問形成定式。研究后:校園內,校園外,課堂外,有惑就問,有效地問,成績優等。
(四)保障
(1)請教西充縣教研室的領導專家,請教學校的領導和同事。(2)關于本課題,在這之前許多的報紙雜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闡述,這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3)由于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網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閱到很多的資料,既快捷又方便。(4)我校有較濃厚的科研氛圍。
四、研究成果
1.通過兩學期的訓練,我校七年級的學生,經過調查,在語文科學習中基本上都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七年級學生基本做到每天每人能發現問題,有效地提出1—3問。七年級(1)班: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每天能發現問題的學生占全班學生的100%,學生有效地提出2問占全班學生的98%,多問的占全班學生的83%。
2.學生在有效性提問訓練中,經歷了“有惑不問不解終為惑”的尷尬到“有惑就問立刻解”的輕松,積累了語文科豐富的知識,鍛煉了自己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堅實的基礎。在語文科有效性提問訓練中,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意志力、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等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案例 ?2016年5月初,七年級(3)班學生蒲霞(13歲):總結半期考試成績:眾多學科中,我的語文成績提升最多、最快(由56分升到78分),很高興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學習的快樂!
3.平時的檢測,每月的月考,義興區的聯考,我校七年級學生的成績,如芝麻開花,一次更比一次好。
圖1 ?義興中學七·3班月考成績對比
⒋通過此項微型課題研究活動,語文老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更加重視“語文教學中師生課堂課余互動”。教學科研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培養初中生語文有效性提問的過程和訓練方法。
圖2 ?有效提問的過程和訓練方法
(2)“5+30+10”的語文課堂提問釋疑教學模式和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釋疑,教師點評小結”的學習模式得到推廣。
五、研究反思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的限制,如何利用家長學校這一平臺,實現家校共育,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促進學生長期堅持“有疑就問就解,有效地問,高效地學”,不分校內校外,磨礪學生意志,這是本微課較少涉及的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
七年級語文學生有效性提問的研究成果,能推廣到其他年級嗎?能推廣到其他學科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