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指揮棒的束縛下,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機械訓練、知識線性灌輸、忽視誦讀等一些典型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筆者試圖借助運用多樣化課堂活動、加強涵泳誦讀、引入多元化視角、強化精神引領等策略,豐富古詩詞學習的途徑,推進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閱讀經驗,培養本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對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然而,現實課堂里,我們的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大量以高考得分為終極目標或唯一標準的教學手段。不少老師困惑于古詩詞教學的“少、慢、差、費”,卻又少有人細尋問題根源。其實癥結就在于這種舍本逐末、緣木求魚似的課堂教學。此種教學手段嚴重背離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阻礙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亟待撥正。
一、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的典型問題
(一)以呆板的做題訓練代替詩詞審美鑒賞活動
高考指揮棒具有十分明確導向作用,因此不少課堂演變為古詩詞訓練講評課。呆板機械的做題訓練代替詩詞審美活動。這種教學方式其實是顛倒了教學邏輯思路,其收益必然是低效的、微乎其微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指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詞是包含著作者情感的產物,讀者閱讀詩詞就是感受、體驗作者情感,并與之產生情感之共鳴,去領悟其中的豐厚意蘊和美妙意境,激發自己審美再創造,獲取身心愉悅的審美享受的過程。只有經過了這番審美體驗活動,方可謂真正讀懂了這首詩歌。
葉圣陶先生也曾說,語文所使用的教材,只是供學生模仿、參考的一個范例。我們古詩詞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解讀、鑒賞詩歌的方法,而非簡單粗暴地作答試題。機械地訓練做題本質上是閹割了審美鑒賞活動,從而使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古詩詞異化成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作答變成了“撞大運”的猜謎活動,得分多少,就完全碰運氣了。
(二)以填鴨式知識灌輸代替學生情感體驗
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對學生解讀古典詩詞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必須認識到,語文知識僅是輔助學生分析解讀文本的助力,同時,語文知識也應該是在語文活動及主體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我構建而成的,絕非填塞、灌輸可以實現的。并且填鴨灌輸式教學只會使語文知識絕對化、片面化、模式化,這反而束縛、僵化了學生的思維。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生成的、靈動的,為何我們現在很多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了呢?也許答案就在這里。
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一位年輕老師執教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課堂上,這位老師再三向學生強調:“看到辛棄疾就要答到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這位老師的出發點無疑好的,想幫助學生快速建立知識框架,便于答題,利于拿分。然而,在解讀作品時,對主題籠而統之地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概括是否恰當,值得商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的情感是豐富的,作者引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典故各有用意。僅用這“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一句來概括本詞情感,純屬套用術語,有失偏頗。長期如此,學生解讀古典詩詞也會僵化、模式化,而不會去深入分析詩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情感。
(三)以意象詞義分析代替古詩詞誦讀涵詠培養
詩歌自誕生之時即適用于歌詠抒情。即所謂情動于衷,而言語之,嗟怨之,詠歌之。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均應吟詠誦讀為佳。從古典詩詞創作要求上,無論是“四聲八病”之說,還是格律、平仄等要求,都是從詩詞的誦讀角度來要求的。
然而,我們在現在的課堂上已經很少聽到“瑯瑯”誦讀詩詞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以獲取分數為唯一目的意象分析、講解,答題策略技巧要求。生動的詩詞教學異化為文字探究解密工程,這種異化嚴重影響古詩詞教學成效。君不見課堂上師者費心勞力,口涎橫飛,課堂之下生者昏昏欲睡,百無聊賴嗎?
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多樣的課堂活動豐富古詩詞教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新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者已經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它必須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來學習、積累。脫離了語言實踐活動與語言情境,語文素養的學習就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教者不妨把時間還給學生,以豐富的語文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學對話,使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與語言情境中學習詩詞,并以古詩詞的春風春雨來潤澤他們的心靈。
例如,面對羈旅行役詩的代表名篇《商山早行》一文,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詩人百轉回環的內心情感,更體會不到生離死別、客死異鄉等難言的悲苦。筆者認為,原因在于古代交通、通信、醫療等各方面都遠遠落后,根本無法與以高鐵、信息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相比。教學時我們如一味地講解、分析,根本無法吸引學生進入詩詞文本體會作者情感。
基于此,筆者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布置課前預習工作。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溫庭筠的生平資料,概括其人生經歷、特點,了解本詩寫作背景,并向同學介紹。
2.在充分理解本詩的基礎上,把本詩改寫成一篇敘事或抒情散文。
3.熟讀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本詩《商山早行》比較,分析羈旅行役詩的有何特點。
4.如果著名導演張藝謀需要把《商山早行》拍攝成一個3分鐘的電影片段,請你助手,你如何構思?寫下你的策劃預案。
具體操作上,全班以座位為依據分四大組,每大組選擇一個任務。每大組又以相鄰的4人為一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各學習小組的成果在大組內交流、篩選、匯總,隨后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匯報交流。
以上活動的設計均考量了《新課程標準》“學業質量水平”的相關要求。“學業質量水平4”要求學生,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與他人分享、吸收學習經驗。還要能比較兩個以上作品在主題等異同。
從課堂呈現的效果看,課堂氛圍活躍,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來了,質疑、補充說明、爭辯、答疑高潮迭起,效果非常好。通過交流,學生對溫庭筠及羈旅行役詩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
(二)以誦讀涵泳活動強化古詩詞整體教學
無論是古體詩還是格律詩,均強調誦讀涵泳。古典詩詞有著鮮明的節奏感、韻律感,孔子更是把郎朗誦讀吟歌提升到教化層面。《史記·孔子世家》有這樣的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古人非常強調誦讀涵泳的作用,提出了“因聲求氣”之說。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誦讀涵泳長短錯落、參差相間的句式,和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韻律等語言因素,來體會、表現作品的神韻氣勢和作家的內在情感。正如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在他的《論文偶記》中所言“于音節見”作品的“神氣”。
在教學被稱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杜甫的《登高》一文時,筆者留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揣摩、誦讀詩歌,并在誦讀過程中講授律詩的格律要求。在節奏方面,本詩前后兩聯的節奏是有變化的,前兩聯是“二二二一”型的節奏,第三聯轉為“二二一二”型,最后一聯更是轉化為“二二一一一”型,這一轉變是符合詩人內心情感變化的。重陽登高,觸景生情,悲從中來,情感由疏闊逐漸變為壓抑、苦悶。至尾聯“繁霜鬢” “濁酒杯”極致哀婉,字字血淚。
掌握了本詩的誦讀要點,也就在整體上明了了詩詞的情感意蘊,這對接下來的理解詩歌非常有幫助。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古詩文教學中,強化誦讀涵泳十分必要。
(三)以思想導向凸顯古典詩詞的文化傳承
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不是高分,而是育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立德樹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認為,要重視教材的育人價值,“在賞析中陶冶情操”。古典詩詞中深藏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者要利用好這些可貴的教育資源,發揮其育人功能。要正確認識高考的選拔機制,杜絕把教學淪為培養“高分低能”“高分低品”學生的過程。
在區內一次公開課展示活動中,一位年輕老師教學楊炯的《從軍行》一文。這位教師的教學不可謂不細致,緊扣每一聯,分析入微。然而主旨上僅是以“將士的勇敢無畏”收尾。筆者 認為,教者正好是遺漏了本詩最為核心的內容,即本詩所蘊含的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感。
更深層面的原因,筆者認為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鄭桂華教授道出了玄機。鄭教授指出,“當前詩歌教學內容主要是閱讀理解與判斷,即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至于這首詩跟‘我有什么關系,跟今天有什么關系,則全然不顧”。理解了鄭教授的話語,也就不難理解當下為何所謂“精日分子”“精美分子”如此之多了。
古典詩詞教學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古詩詞教學應該是靈動的,教者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設置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形成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教學合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感受力、理解力及鑒賞能力,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于漪.我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鄭桂華.高中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必修[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蔣育君,1980年生,江蘇蘇州人,中學高級教師,教務處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