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在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的臨床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96例,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對其進行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患者進行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康復治療,對于兩組的治療前后的Fugl-Meyer上肢功能及Barthel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Fugl-Meyer上肢功能及Barthel數據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康復治療,不僅可以加速患者康復,而且還能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關鍵詞】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偏癱上肢康復訓練;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1
腦出血是高血壓人群易發的癥狀,腦出血容易損傷到局部大腦中樞神經組織,產生有偏癱的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對于偏癱的患者,精心的護理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克服偏癱行動不便,重拾健康的肢體[1]。我院現對偏癱患者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及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康復治療兩種方法進行康復訓練,分析哪種方法更為合適,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年內收治的偏癱患者96例,對照組,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42~70歲,平均(60.5±8.9)歲;觀察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齡41~73歲,平均(61.7±8.7)歲,兩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康復治療。
1.2.2 觀察組進行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康復治療,患者坐位或臥位姿勢,具體康復活動內容如下:(1)活動肩關節:根據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治療師要幫助患者進行肩關節的前屈與后伸、內收與外展、內旋與外旋三組活動,在進行康復訓練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要根據自身手部感覺及患者對于活動的反應,及時對于活動范圍以及速度進行有效的調整,剛開始進行活動時范圍不宜過大,等到患者適應后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及運動量,肩關節的有效活動可以提高拮抗肌群的興奮性,提高患者肌肉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2)腕關節的活動:治療師要一手抓住患者偏癱上肢腕關節近端,一手抓住患者四指并使得拇指處于外展位。對于部分痙攣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隨著橈側偏。腕關節活動的進行可以提高腕關節周圍肌肉群的興奮性,使得患者能夠自主控制腕關節。(3)活動手部:患者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骨間肌的牽伸活動,治療師用手快速拍打患者前臂與手背側皮膚,對于手指痙攣對于嚴重的患者可以用力擠壓其手部關節,讓其進行手指緩慢搖動等運動,手部活動的進行可以提高手部外在與內在神經肌肉興奮性,為患者自主控制手部肌肉提供機會。
1.3 管理評價指標
由主任醫師進行評分,對Fugl-Meyer上肢功能及Barthel進行評分,評分越高康復越好,對比2組患者治療時,治療后2個月,評分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兩組患者數據使用SPSS 13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數據對比
觀察組患者經過康復治療后,上肢活力有明顯的改善,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 論
許多患者在偏癱后,上肢出現活動困難的情況,需要進行康復訓練,常規康復訓練只能幫助患者進行表面的訓練,無法深入的進行更深層次的神經肌肉訓練,患者想要癱瘓的上肢能夠恢復改善,就需要首先進行神經肌肉訓練,并且越早鍛煉恢復效果越好,而且訓練中一定要持之以恒。神經肌肉促進法對肌力不足,平衡和耐力出現問題的病患具有明顯的恢復效果,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的恢復運動功能,還能提高患者對此次康復訓練的舒適感,值得臨床推廣[2]。
參考文獻
[1] 肖 振,張麗艷,逢 輝.運動再學習方法在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24(10):590-591.
[2] 廖亮華,羅偉良,陳樹丹.軀干控制能力訓練對偏癱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21(7):608-609.616.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