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梅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消化性潰瘍疾病的相關情況,為疾病治療提供準確依據。方法 研究對象是云南省景洪市人民醫院在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消化性潰瘍疾病患者,共計80例,同時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青年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作為對照研究組,全部患者均為確診患者,對患者的相關情況開展臨床分析。結果 老年消化性潰瘍會引發較多的并發癥,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容易發生癌變,且無痛性潰瘍比較多見。結論 老年消化性潰瘍目前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此病會引發較多的并發癥,有癌變的可能性,因此,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檢查措施確診并及時治療。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老年;特點;分析
老年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的是年齡超過60歲的人群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同時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是消化性潰瘍的高發人群,患病后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較大損害,產生多種并發癥導致病情不斷惡化,甚至有癌變的可能,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1],所以,本次研究我們對老年消化性潰瘍疾病進行深入分析,明確疾病的特點,為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有效依據,為廣大患者造福,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全部來源于云南省景洪市人民醫院,收集病例的時間節點為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間,全部患者均為確診的老年消化性潰瘍疾病患者共計80例,且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中,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確認。在全部患者中,主要包含了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的年齡為60~80歲,平均年齡為65.5歲,病程10天~15年,平均6.2年。同期住院的青年消化性潰瘍病例8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8~43歲,平均年齡為34.5歲,病程為10天~12年。
比較老年組與青年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具備較強的可比較性。
1.2 診斷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胃鏡檢查方式,后經過病理切片確診。在全部160例患者中,共檢查出潰瘍130個,其中Du(含cu)70個,Gu(含cu)60個,Du中單發性潰瘍占71.43%,多發性潰瘍占28.57%;Gu中單發性潰瘍占83.33%,多發性潰瘍占16.67%。潰瘍形態及大小:圓形50個,橢圓形50個,不規則形20個,線形10個。潰瘍最大直徑<1 cm 80個,1.0 cm~2.5 cm 40個,>2.5 cm10個
1.3 疾病癥狀表現
在老年組80例患者中,出現腹部疼痛癥狀的患者有70例,出現反酸、噯氣的患者有73例,食欲減退患者60例,出現嘔血、黑便癥狀的患者有65例,頭暈、乏力55例,胸悶、心悸20例。在青年組80例患者中,發生腹部疼痛的患者有66例,反酸、噯氣的患者有62例,食欲減退的患者有60例,嘔血、黑便70例,頭暈、乏力10例,胸悶、心悸10例。
2 討 論
通過本研究的分析探究我們發現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與疾病癥狀與年青人有較大差別,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老年人消化性潰瘍有其好發部位,隨著人的年齡不斷增長,消化性潰瘍發生部位由十二指腸向胃底方向轉移[2]。在疾病癥狀方面,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疾病癥狀大多是不典型的,這可能與老年人的胃酸分泌功能下降有關系。一些老年人無典型消化道癥狀,以嘔血或黑便為首發癥狀而來院就診,經過內鏡方式檢查而確診。在疾病的治療方面,我們建議對高度可疑為消化性潰瘍的患者要盡早進行檢查,以盡快明確診斷,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在治療潰瘍的同時還要兼顧治療并發癥與伴隨疾病,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老年人潰瘍復發率高,因此在治療的時候要適當延長治療時間,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法,減少疾病復發。
老年消化性潰瘍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其中發病率最高且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出血,并且這種并發癥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呈現出不斷升高趨勢,分析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的年齡較大,血管動脈硬化,心功能下降,循環功能減退,造成胃黏膜慢性缺血、淤血、缺氧等以致胃黏膜損傷糜爛,潰瘍愈合不良。另外,老年人所患疾病較多,要長期應用藥物治療,一些藥物會損傷胃黏膜,由此引發出血情況。還有就是穿孔也是比較多見的,老年患者感覺遲鈍,疾病癥狀不典型,因此疾病到了很嚴重的時候才被發現,穿孔率比青年人高2-3倍。另外,幽門梗阻也是比較多見的一種并發癥,原因是十二指腸潰瘍及幽門管潰瘍引起局部黏膜水腫變形所致,此種情況治療起來十分困難[3]。
總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要及時確診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療,以不斷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 浩,王文娟.基層醫療機構的老年人消化性潰瘍臨床診療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5-5.
[2] 袁學文.老年人消化性潰瘍60例臨床治療分析[J].2017,11(3):144-145.
[3] 金曉英.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老年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對比[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2):3-4.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