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藍田
摘 要 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生于不平凡的年代,也必將與以往的大學生在心理發展上有所不同。現代教育體系不僅要求學生在學業上達到一定目標,更要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正值青春期、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他們一方面要適應校園環境上的轉變,另一方面又要面臨學業上壓力變小和自由時間增多而帶來的困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就變得尤為重要。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當摒棄過去的陳舊思想,真正懂得、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更好的協作完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順利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關鍵詞 新時代 大學生 心理發展特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現如今,人們熱衷于將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群貼上“XX后”的標簽,而在這其中,“90后”是最早引起社會廣泛熱議的一代,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是時時刻刻被社會所關注,他們的一切似乎就是90年代的標榜和象征。而正當社會對于90后“評頭論足”的熱潮還未完全散去,00后已正式“諾曼底登陸”,進入了大學校園。對于90后、00后這兩代學生的出現,不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更是讓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們“牽腸掛肚”,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似乎正是這個新時代背景下最具劃時代色彩的產物,而他們具有怎樣的心理特點,也值得學校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作為專業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只有準確把握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發展趨勢和發展命脈,與歷史經驗相佐證,與個性特征相結合,才能夠做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工作,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1 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
1.1行為特點
張寶君認為,90后大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很高的自主性,他們渴望獨立也表現的過早成熟,但實際上他們依賴心理強,假性成熟。90后的這種行為特征與家庭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系。90后大學生的父母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經受過新中國剛成立時的艱難困苦、體驗過社會發展初期難以度日的辛酸,加之中國國情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視血脈關系,因此父母對于孩子的溺愛本就難以抑制,加上父母年輕時受過的各種苦難,使得父母希望能把最好的都奉獻給孩子,不希望孩子去經歷他們曾經受過的苦難。但與此同時,父母的思想仍然較為封建固執,停留在自己成長經歷中的年代,因此與90后這一代的思想一旦交織,易發生各種難以調和的碰撞,這就使得90后大學生極度想要擺脫家庭對于他的束縛和掌控,想要獲得自由,但由于長時間依賴于父母的悉心照料,因此難以具有真正獨立自主的能力,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除此之外,90后一代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對于同齡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認知并不充分。由于從小受到家庭成員的過分溺愛,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使得在校園環境中也習慣于顯露個人,凡事優先考慮自己,難以有效進行團結協作。
1.2情感特點
90后大學生在情感上普遍具有外冷內熱的特征,在公眾場合羞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得他們所表現出的一面和內在真實的一面相差甚遠。在這一特點上最直接的印證結果就是大學課堂里常見的“課堂冷漠”。課堂冷漠主要表現為明傷暗傷兩個方面,明傷是指逃課現象,而暗傷則是指學生雖然在課堂上聽講,但實際上對教師不予理睬,冷眼旁觀教師一個人的“表演”,在教學過程中不給予任何的互動和反饋,只顧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經常使得新手老手尷尬不已。事實上,不僅是課堂上出現的冷漠,90后大學生對于校園之外的日常生活也處處表現冷漠,如頻頻發生的高校學生高鐵霸座、公交車上不給老弱病殘讓座等各種事件,也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冷漠。而以上的一切很可能是來自于90后大學生的逆反和從眾心理。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相較于其他年齡階段則表現的異常突出,他們可能會因為不滿學校的管理,或是僅僅想要引起公眾關注,因而作出一些一反常態的行為。而這種群體性的沉默則可能是因為大學生的從眾心理。社會心理學家阿希認為,個體受群體壓力的影響,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現象。因此,當大多數人都選擇沉默,選擇用冷漠的外表掩蓋內心的熱忱時,便時常出現集體冷漠的現象。
1.3思維特點
由于90后大學生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能夠接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各式各樣參差不齊的信息內容,因此即便是對知識研究的深度不夠,也都具有一定領域和范圍上的廣度,因此在思維上是積極活躍的、易于推陳出新的。90后較于70后、80后有著更加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也易于創新。但因為這種信息量的接受過于淺顯,對于事物沒有深入的思考,因此難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容易形成什么都會卻學而不精的特點。
1.4認知特點
正如前文中所說的,90后大學生每天通過網上社交媒體等各種線上渠道能夠接收到各式各樣的海量信息,使得他們什么都會卻學而不精,因此對于事物的認知也不夠充分和深刻,難以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一切事物。90后大學生通常嫉惡如仇、黑白分明,卻容易善惡不分。過少的社會經歷和磨難使得他們單純的如同一張白紙,對于世間事物自認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但這種見解未必是正確的。除此之外,他們在認知上還具有明顯的功利傾向,這使得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容易發生偏差,從而趨利避害,以自我為中心。
2 0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
00后大學生在行為特點、情感特點、思維特點、認知特點上似乎是90后大學生的“進階版本”,自身的優缺點及特點相較于90后而言極其相似并且更加突出,這可能就極大的印證了當前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種趨勢和動向。
00后大學生除了在行為、情感、思維、認知上與90后相似并且特點更加鮮明外,還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2.1適應能力不足
00后大學生普遍為獨生子女,在當前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無法改變的現狀下,造成了他們缺乏獨立自主能力的特征。不僅如此,還因社會普遍倡導“起跑線”、“分數至上”等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得家長和學生都為之行動,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使得學生在道德品質和自理能力的培養上都有所疏忽。
2.2社會交往能力不足
與90后一代不同的是,00后一代自出生開始,就有了豐富的多媒體、網絡資源,各種花樣玩法層出不窮,兩三歲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時平板電腦早已操作的十分熟練乃是常態。因此00后大學生的“低頭一族”相較于90后則更加突出。并且,由于00后出生就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各種資源,享受著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豐厚果實,因此難免容易滋生出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偽成人感,容易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難以與同齡伙伴建立友誼,從而發展人際關系。
2.3認知能力不足
由于00后是坐享其成的一代,也是備受家長溺愛的一代,因此缺乏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除此以外,由于00后大學生在建立自身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過程中,每天都能夠接收到各式各樣的信息,這會對他們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是無法預估或真正控制的。在筆者看來,00后普遍對于新鮮事物過分接受,并將這種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態度當做一種原則和底線,或者可以稱為一種“本分”,因為他們時刻都想要彰顯和標榜自己的個性特征,因此這種毫無原則的接受可能會帶來不可想象的后果。
3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3.1社會方面
為響應國家22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社會體系中的相關部門應采取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從而改善公眾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心態穩定、人際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健康的社會公共環境,使得社會環境的軟文化時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學生。社會有關部門不僅要重視心理危機中的人群和精神病患者,還要關注有心理行為問題困擾和心理疾病的人群以及心理健康人群,實現心理健康服務的三級預防全覆蓋。除此以外,還應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嚴格把控從業資格的相關考試及證書等,完善學科制度和人才培養,加強規范管理,重視教育工作者的實踐操作技能。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對心理健康工作者給予人才獎勵制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可以充分利用新時代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讓他們在公眾氛圍的感召下緊跟時代潮流,重視心理健康。
3.2學校方面
一方面,學校管理層應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學科,重視教師職責,給予教師一定的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教學計劃,而不是為了學校的教學指標或其他功利目的而讓這個學科名存實亡;也不可將這門學科與政治、思想品德等課程混為一談,或將其他學科、職務的老師作為兼職的心理健康老師,而是應該專職這項工作,并將傳授相關知識的活動投入到課堂當中。不僅如此,學校還應該意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意識到當代學生的個性特征,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更加寬松、自由、體驗式的教學模式,這也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學科本身的教學目的和原則。學校還應當增加獎勵制度,鼓勵教師推陳出新,加強對學科學術上的研究,鼓勵教師取得科研成果,從而推動該學科更加長遠且更具科學性的發展。
另一方面,學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師應當采取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傳授知識,可以將許多心理學中如傾聽、干預等多種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還可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測試等。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學校中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而是成為了國家重視社會支持的課程,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不再局限于既有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能夠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挖掘學生的無限潛力,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先進手段和技術輔助教學。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比賽,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充分認識自我、結交朋友、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健全發展自我。
3.3家庭方面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不僅僅與他們自身相關,也與他們從小成長的環境不可分割。作為家長,應緊密配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需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對于孩子教育方法和觀念的不足,也真正地認識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從而逐漸改善對孩子的教養模式。不僅如此,家長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所密切關注的,只有家長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因此家長也應當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學習和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改變以往對于心理健康的不正確看法和態度。
4總結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的關于機槍心理健康服務的要求,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公眾的重視,而22部委《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和10部委《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通知》的發布,也預示著心理健康教育行業將走向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的道路。因此,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應該緊密聯系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諸多特點,找準契合點,與之相適應,從而更好的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在真正進入社會前順利完成心理成熟的過程,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一代代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
參考文獻
[1] 張寶君. 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04): 111-114.
[2] Youssef El Haoussine,王海忠,李志宜.中國獨生子女消費行為特征及管理啟示[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6): 202-210.
[3] 楊娟.大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9(21): 121-124.
[4] 周義丁.申論(2010年版)[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47-56.
[5] 朱虹.社會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78-91.
[6] 李凱樂. 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風,2019(01).
[7] 王天文.中學校內三級心理輔導模式的探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 2004.
[8] 柯穎.實施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策略的三個方面[J].新課程導學,2011(32): 28-33.
[9] 溫金梅.學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路徑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8(38): 20-22.
[10]? ? 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06):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