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寶仙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增設的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拓展性的課程。該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做,在做中學,以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對學生生活領域和生活經驗的綜合。但事實上,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層面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而且課程實施效果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為此,作者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情況作了的問卷調查,并作出分析。
關鍵詞 綜合 實踐 活動 課程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識碼:A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三大主題。當然,這并不是全部,其他如: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等都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不僅如此,綜合實踐活動還與學科領域“存在緊密聯系”,可以與某些學科打通進行。該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做,在做中學,以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對學生生活領域和生活經驗的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注重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改革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正式課程納入到國家課程體系中。并占有相當比例(平均每周三課時)和重要地位(必修課程),但國家只頒發《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而沒有制訂課程標準,沒有國家審定的教科書,更沒有統一、固定的學習內容,其具體內容由地方和學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自主開發或選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靈活”帶來的問題并不在于課時計算這一技術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潛隱的復雜關系:既然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了非指定領域,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與學科打通使用,學校就可以在現有課程體系、教學時間完全不變的情況下宣稱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開設得很好,因為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外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和學生團隊活動。事實上,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而且課程實施效果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下是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
1師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廣大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了解程度不容樂觀,接受綜合實踐活動專項培訓的教師所占比例也很少,而且大部分接受過培訓的教師認為此類的培訓是走過場,沒有什么實效(表1)。這說明,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有相當一部分缺乏對新思想、新觀念、新舉措的了解,對于新課程的宣傳和培訓,有相當大的成分仍然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沒有深入到教師的心里,因而培訓效果欠佳。
學生調查問卷中,第1題是關于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了解情況。結果表明在接受調查的200名學生中,在問及“是否了解綜合實踐活動”時,只有28.5%的學生回答“了解”;55%的學生“聽說過”;還有16.5%的學生坦言“不了解”。這種情況說明,作為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主體的學生本應該對這門課程非常了解,但是,在學生群體中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了解的學生居然占了大部分,反映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落實情況并不好。
2師生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態度
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絕大部分教師是持認可態度的,并且認為當前形勢下有必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也有少部分教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輔助課程,是其他課程的附庸。這反映出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的把握還不夠到位,同時,也折射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課程中必修課的地位在實踐層面上正面臨挑戰。在學生群體中,絕大部分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了解,但是仍然支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并且認為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很愿意參加(圖1)。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的原因是應試教育導致各學科的學習壓力太大或者課堂教學方式比較枯燥乏味,并沒有滿足學生的需要。
3師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果的預測
研究結果表明,在接受調查的教師和學生中,只有極少數幾個年紀比較大的教師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預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效果會比較差。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心理上很難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對本課程產生了懷疑。但是,超過70%的教師和學生都預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會取得顯著甚至很顯著的效果,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會從中受益(圖2)。可見,雖然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處在萌發狀態,要走的路還有很遠,必然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仍然充滿期待和信心。
4師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行性的看法
課程改革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其必要性,也取決于其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沒有納入中考范圍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極少數教師和學生認為,它的目標和理念雖然先進,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大環境,實施起來阻力重重,因此不可能開設成功(圖3);還有少數教師和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持觀望的態度,不輕舉妄動。
在接受調查的教師和學生中,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還是認為開展此課程是可行的。說明,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同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徑。學習書本知識的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跳出書本狹隘的圈子,從生活、自然以及社會交往中去實踐,這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初衷。
總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單一,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等等,已嚴重地阻礙了九年義務教育的穩步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得我國基礎教育難以在培養現代公民素養上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必須進行全面改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正是對基礎教育中原有弊端進行改革的回應。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5.
[2] 李海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教師專業發展與全科教師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04):37-38.
[3] 曲鐵華,馬艷芬.論當代中小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5(02):11-14.
[4] 田慧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特點與課程定位[J].教育發展研究,2001(01):11-12.
[5] 張光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6-7.
[6] 臧海群.媒介素養教育: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0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