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從未如此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看,今后一個時期的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改革,要有清晰、明確的目標來統攬改革。素養類教育的重要性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重要作用已經凸顯出來。本文,筆者從素養類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指出現階段其存在的問題,詳細闡述了素養教育的“四化”模式是如何在實際中實施并解決問題。“生活化”、“素養化”、“特長化”,“融合化”這“四化”模式的實踐就是現代化強國建設、健康中國建設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生活化? 素養化? 特長化? 融會化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17-02
一、素養教育類學科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從獨立到富裕,到富強,再到復興。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標。因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謀劃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相關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就要把握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要厘清、弄懂在中國教育發展目標中對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涉及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伴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高速發展,近年來,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得到不斷強化,迎來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以學校體育為例,經過多年來努力,自1995年以來,持續下降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了“止跌”和“反彈”趨勢。這是一個標志性的成果。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關鍵在于這幾年政策的出臺,遵循了教育規律并且保持政策的持續發力。學生體質健康的改善,得益于小升初考試取消、中考體育普及等考試制度的鞏固,得益于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強化,更得益于整個社會公眾對學生身體健康素質的重視環境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現代化強國建設、健康中國建設是重要的國家戰略。這些戰略,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指標。其中社會經濟發展有標準,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有標準,教育現代化建設有標準。因此,當務之急,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教育改革首要的任務,是要制定并完善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的教育教學標準。
二、素養類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就東北地區體育、藝術等素養類教育而言,相對于其他學科教育還是沒有提高到一定的認識程度,更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戰略高度。東北地域天氣相對惡劣,資源相對匱乏。一直以來在體育藝術方面的教學上相對保守落后,自然會形成青少年體質素質偏低的整體狀況。我校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問題:
(一)學界:“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百家爭鳴;體育、藝術專項論述缺乏
關于素養的價值意義、內涵特點、理論基礎、內容領域、實施策略、管理機制和評價方式等問題長久以來國內外教育界已經將其內涵詮釋的豐富而深刻。單就體育和藝術領域的素養研究尚不夠深入,尤其是站位在地域性的維度看具體,學界理論基礎就更顯薄弱。
(二)課程:缺乏基于素質教育導向素養發展的地域化內容體系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地域性特點及校本化特點,國家給了地方及學校非常大的權力及空間。國家只有內容標準及內容領域,但是沒有給出具體的教材。因此,從課程實施開始,就沒有成熟、精準、清晰、科學、穩定的內容體系。沒有了內容體系,教師就缺乏開展教學實踐的具體“教材”,學生缺乏“學材”。
(三)教師:可借鑒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相對零散,不成體系
一線的教師們在上課時,更加關注的是如何上好“一節”課。一節課的完整和成功不能代表素養的積淀和形成,尤其是體育、藝術這樣的學科,如果在“玩”中成體系,有關聯,能生長。這是我們在體育藝術這個維度上來落實素養教育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四)學校:無可借鑒的實踐樣板學校
一所學校的校長一定首先是一位課程領導者,去領導自己的學校落實好各個學科的課程實際,單就體育藝術課程而言,在國內可借鑒和實踐范式有很多。但是都是項目式的。我們希望每個學科都能成系統,成體系完整貫穿青少年的整個成長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回歸到學科素養、教育本質和人的發展規律中去構建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以真正做到螺旋上升式地積淀素養,育人于未來。
三、素養教育的“四化”模式
根據上述問題,基于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的“四化”培養模式在素養類學科中的應用需要教育工作者走過“四化模式”以開展有效的研究與實踐。
第一階段:素養教育“生活化”
就教育形式而言,素養類學科的教育在時間、空間和情感體驗的三大維度上是最貼近學生成長所需和生活時間的。所以,將體育、藝術作為生活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體育、藝術生活方式上的科學、系統的過程是當下素養教育努力的方向。真正的讓素養根植與心,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中的常態化是我們在體育、藝術素養教育推進中追求的一境界。
第二階段:素養教育“素養化”
所謂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修養。《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衡量一個民族,素質和道德也必須分開考量,因為兩者都太重要了。從目標定位上看,讓體育、藝術能力有效地內化為一種現代人的核心素養之一。它是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我們的教育是為明天的教育,在眾多的素養中,身體的健康和傳遞美的能力是人處于世的積極源泉。
第三階段:素養教育“特長化”
學習方式是需要適切與學生個體特征的。個性特長,一生一長。“特長化”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各階段教育和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是在意識上的生活化和能力上的素養化的基礎上的第三階段。學校要發揮特長生培養的主陣地作用,把課堂教學為學生普及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的深度愛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在課程評價中穩定學生特長傾向。同時,引導家庭要發揮體育、藝術素養特長化的培養的保障作用,一是要提供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二是要給予時間上的保障;三是要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第四階段:素養教育“融合化”
在教學內容上,既有國際化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又有民族化內容重視傳統文化。視野上的交融就像一個文化與另一個文化相接觸,先是沖突,繼而交流,繼而融合,最后整合為一個范圍更大,內容更為復雜的文化。這一文化又會與鄰近文化接觸,以至再次進行同樣的過程:接觸→沖突→交流→融合→整合。整合、優化后形成最適切本土特色最具有地域風情的課程既教育的又一境界。
四、“四化”模式素養教育將解決的問題
(一)解決了素養教育從群眾性活動到專業化發展的實踐性研究
素養教育課程的理論基礎、價值取向、內容開發、課程實施、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研究都尚處在起步階段,因此首先從“當代課程觀、當代知識觀、新發展階段論與基礎教育結構的邏輯組織”等維度,厘清了體育、藝術素養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解決了素養教育從群眾性活動到專業化發展的實踐性研究。
(二)解決了課程層面如何扎實、有效、有步驟地推進體育藝術素養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
逐步摸索出了如何建立與之相應的課程領導機制,如何建立與之適應的培訓機制、教研制度和人事制度,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如何明確教師的指導體制等,做出了具有實效的探索,總結了系列經驗。真正地做到從理論基礎到課程建構,再到反復實踐的科學的課程實踐體系,并在實踐中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學科核心素養逐步完善學科課程的科學與完整。
(三)落實了學校層面沒有可供使用的成熟、清晰、穩定、科學的素養教育課程內容體系
國家提供了體育藝術素養課程框架,需要地方或學校依據實際情況開發具體內容。基于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要加大對于體育、藝術課程構建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從教師的專業發展到國際化融合民族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構建。
五、“四化”模式素養教育的實施過程
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分步驟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實施過程共分三個階段:
(一)搭建框架時期
搭建理論框架時期實際也是素養類教學的初步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要統一思想,結合校情抓住特色,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素養教育新模型。教育校本化、特色化,是增加學習的吸引力,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1.建設多樣化的素養類課程,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要
2.把素養類學科課程分層選項走班教學,激發教育教學的活力
3.改革創新群眾性體育活動,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育
4.培育符合時代要求的特色隊伍,造就優秀的特長人才
(二)系統推進時期
此階段主要以“四化”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為重心,重新構筑了課程內容體系,集中解決第一階段遇到的課程內容問題。且對素養類學科的內容體系、實施、資源開發、校本管理、學生評價等問題有了系統化的梳理,基本形成了理論體系。
為了解決第二階段遇到的現實問題,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實踐角度。一方面,學校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三條線索為依據,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愛好,確定了各年級主題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每一年級的學習主題能夠與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以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除了內容體系構建外,課程在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之間的關系研究取得突破,研究性學習的檔案評價也在實踐中得到較為成功的實踐。此階段一直持續到學校進行實踐的中期,得益于實踐的反哺。
(三)成果深化時期
本階段,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開發展開。在課程內容開發,解決課程的普遍推廣問題基礎上,研究“教師協同教學”實施范式,并逐步使其成熟。
學校素養類學科教育工作目標的實現,最重要的途徑是有效的教學。要依托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良好態勢,提出整體的學校素養類教育的教學改革方案。教學改革要創新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實踐證明,“一師一品”、“一生一長”的特色素養教育是符合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推進了學校的整體改革。
推進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改革,是應對新時代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的必然趨勢,我們以新觀念和新知識武裝頭腦。在深化教育改革,研究、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素質教育思想的路上,把握教育的本源切實落實體育、藝術的素養教育。經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和不斷實踐反思的過程,相信“四化”培養模式會為青少年學生打下良好素養基礎,并能展示的教育為人才的美好期待。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從整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大局和教育改革發展大局來審視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工作,在新時代,要有新藍圖、新目標、新氣象、新作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 2014(10)
[2]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J].黨建.2014(03)
[3]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N].人民日報.2013(001)
[4]宋廷位.《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價值與影響[J].美與時代(中). 2018(02)
[5]王義遒.深刻領會積極做好“發展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 2018 (01)
[6]周中梁.素質教育現狀及其突圍[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 2017(03)
作者簡介:
劉菲,生于1981年,女,吉林省長春市人,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語文學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