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錫超
【摘要】歷史是初中教學中重要的學科之一,是我國九年義務教學必修科目之一。自1955年正式作為獨立科目加設到初中課程后,其課程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和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在新課改中又對歷史教學做出了全面優化,新課改指出初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歷史、知道歷史、掌握歷史,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歷史課程中應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對學生進行歷史料知識的補充。本文就教師在課堂中補充史料知識的教學內容提出其重要性及對應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科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62-02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知識的必要性
(一)擴充歷史教材知識
歷史是一門積累性學科,學生學好歷史對歷史知識面寬度有著較高的需求。歷史知識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特點,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歷史誘因,學生想全面了解掌握該段歷史事件需要對其一段時間內的全部歷史背景有一定掌握,才能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和后果。但現階段我國歷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受其篇幅和版面影響,無法做到將大段歷史資料編入課本中,只能根據教學需要制定對應的學習內容。但在歷史的考試中,部分題目在考查學生課本知識點時,出現了許多課本上未出現的史料知識作為考題背景,導致學生在解題時出現障礙。同時不同時代和不同統治時期我國歷史環境政策背景有著較大的區別,教師根據此類課程內容和教學進度對此類史料內容進行補充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課堂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歷史經過,更是通過歷史事件讓學生從中有所體會和有所感悟,明白歷史事件中蘊含的道理和教訓,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來明白一些道理,這點在初中的歷史教學尤為重要。史料知識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深度和理解能力,從而逐漸形成對歷史的獨立見解,促進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形成。同時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面迎合新課改中規定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
(三)轉變教師角色
現階段我國歷史課堂中,多數老師為課堂的主宰者,而學生為課堂的接受者,學生學習被動、積極性較低。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一個人唱獨角戲,課堂氣氛較差,教師通過將史料知識引入教學,并給與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疑惑,再由老師進行解答,改變課堂角色,提高課堂精彩度。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應用對策
(一)增加史料知識的關注
史料知識具備知識面寬廣、知識類型種類較多等特點。教師應根據史料知識與課程內容的關聯程度,有選擇的將對應的史料知識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日常的課程內容準備中應提高對史料知識來源的關注度。避免將課堂作為學生唯一的史料知識來源。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知識平臺、微信平臺、微博平臺以及對應的書籍等渠道獲取史料知識,讓學生將史料知識的獲取融入生活。讓史料知識的積累成為一種習慣。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歷史學科雖然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但歷史知識內容是既定內容不會隨著學科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學生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積累習慣,就能不斷地提升歷史知識寬度,例如教師在進行“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制特征內容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閱關于“山頂洞人”的頭骨復原圖像,以及相關的網絡新聞,讓學生對“山頂洞人”有更加直觀形象的了解,從而對知識進行徹底掌握。
(二)增加對史料知識的討論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增加課堂中史料討論環節,提前布置討論題目,對學生進行自然分組,布置史料知識收集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對應的知識,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并逐一發言,不僅提高了學生史料知識面,也讓學生在史料知識的收集過程中,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最后通過學生的發言,教師也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部分學習狀態較差和接受能力較低的學生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制定補救措施。
本文淺議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添加史料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并就在歷史教學計劃中加入史料教學內容提出了對應方法及策略,為我國歷史課程教學發展研究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趙瑩瑩.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2018(08):7.
[2]黃麗芬.文學作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3]王圣花.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