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芬
【摘要】微課是“互聯網+教育”的時代產物,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微課與文言文的結合,是科技與傳統的結合,是能力與數字化的交融。微課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直觀、移動學習、資源共享等特征,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先進的教育技術。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進行闡述:強化誦讀體驗,提高理解能力、拓展閱讀視野,使文言文教學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微課? 文言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60-02
文言文是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等的書面語。文言文教學是漢語言文學教學體系中的獨特成分,進行文言文教學是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微課是“互聯網+教育”的時代產物,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微課與文言文的結合,是科技與傳統的結合,是能力與數字化的交融。
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為例,267篇選文中共有113篇文言文;其中,高中階段共有39篇選文,占該學段總選文70篇中的55.7%,它涵蓋了從先秦到元明清時期的(文化、歷史、政治等方面)典范性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重講授輕誦讀;其效果不盡人意,處于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面對課內的文言文,學生大多時候依賴所謂的“翻譯書”來幫助理解,囫圇吞棗,淺嘗輒止,更不用說主動涉獵課外的文言知識;學生很難獲得文言文的語感,文言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更是薄弱。微課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直觀、移動學習、資源共享等特征,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和先進的教育技術。
一、強化誦讀體驗
誦讀(朗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有效增強語感,體會文言文的優美、典雅的意趣,強化對文本的感知體驗。而微課是多媒體的整合,具有豐富的圖片資源和動聽的音頻,可以幫助學生進入可視化的立體多維課堂,直觀形象地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達到“一唱三嘆”的效果。
《師說》是一篇論述從師之道的論文,其中心論點是提倡“尊師重道”;韓愈的“道”,是孔孟的儒家大道,而“師”肩負著傳道的任務。該文篇幅較長且意義難以理解,很多學生直打退堂鼓:連朗讀都成了問題,更何況是誦讀呢?教者將該文的誦讀內容制成一個微課,幫助學生明確生字——讀、不、傳、聃、蟠、萇、諛、貽的讀音;根據內容進行斷句,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并且配上其清晰、標準的讀音、起伏的樂曲和“拜師學藝”的畫面,讓學生細細品味——而這些是教者在范讀時難以呈現的。自然而然,學生用心入神地學習了這個微課幾遍之后,便能夠脫口而出,進而試著吟誦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在制作這個誦讀微課時,要注意選好音頻素材,不可亂用亦不可濫用;找準一個切入點有效地表現一個主題。
二、提高理解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誠然,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長和積累學生自身的文言基礎知識,更好地繼承、發展與反思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但是,如果單純依靠老師的板書來展示文言文的詞句含義和思想內容,這是耗時耗力的;微課能夠圍繞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教學環節展開分析,目標明確,內容精煉,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對文言文本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荊軻刺秦王》情節復雜,基礎知識點繁多。針對第四課時的“分析人物,探究學習”,教者運用軟件Camtasia Studio 7制作了這樣一個穿插情節圖片的微課。主要內容是,(一)荊軻的“勇”表現在:1.顧笑武陽(“年十二殺人”VS“色變振恐”);2.“倚柱而笑,箕踞以罵”VS“秦王目眩良久”;(二)荊軻的“智”表現在:1.私見樊於期;2.荊軻有所待;3.厚遺蒙嘉;4.顧笑武陽,為自己解圍,追逐刺殺秦王。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很快就歸納出“荊軻是個粗獷豪邁、智勇雙全的刺客”,理解了“司馬遷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的真正緣由了”。對于《勸學》一文,學生能夠快速抓住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即文眼);但它因為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在找三個分論點時卻犯迷糊了,不知從哪三個方面著手論述。此時,教者利用10分鐘的微課展示出該文的結構。內容如下:(一)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二)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青勝于藍”、“冰寒于水”、“直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三)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積累、持之以恒、專一)。學生看完這個微課后,對該篇文言文的框架有了明確的認識: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
三、拓展閱讀視野
在全國卷的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文這一板塊占了將近20分,主要從斷句、古代文化常識、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理解并翻譯文句這四方面設題。在考場上,考生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全明了一篇課外文言文的意思,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善于積累課內文言文的基礎知識,而且要適時地涉獵文言課外知識,拓展閱讀視野,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學”、“考”統一。基于網絡時代發展而來的微課,恰恰能將課內外文言知識有機整合,有效彌補學生課外文言文知識這一空白,進一步推動教學信息化的發展。
《赤壁賦》一文,教者在講“何為其然也”這一賓語前置時,借助微課舉一反三,總結出賓語前置的類型:(一)在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如“何以知之”;(二)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在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如“夜以繼日”;(四)用“之”、“是”(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命是從”。誠然,這不僅僅是文言基礎知識,更是文言句式的判斷方法;當學生在閱讀課外文言文見到這樣的句式時,他們就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出來,進而推動閱讀的進程。學生關于項羽的認識是從《鴻門宴》中開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項羽是沽名釣譽、寡謀輕信、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優柔寡斷的一介武夫。教者暫不給他們下結論,而是制作并展示了題為《千秋功過我來說》的微課,讓他們自主比較分析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詠項羽》、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四首詩。杜牧認為,項羽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男兒;王安石認為,軍民離心,敗勢難回,項羽已經是無力回天,自刎實屬迫不得已而為之;李清照崇拜項羽,認為他生作“人杰”,死為“鬼雄”,令人敬仰;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系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學生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思維的火花一下子迸發出來,如小星星又似小火苗;這無疑為幫助他們全面、客觀地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了辨證的方法。
強化誦讀體驗、提高理解能力、拓展閱讀視野……微課,以其“精、易、快”的特點,將文言文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升了課堂教學實效,使文言文教學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微課,為文言文教學增彩!
參考文獻:
[1]鄭有才,張正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余安妮.微課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