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19-01
動作協調是人體運動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習掌握和運用運動技術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選拔運動員的重要參考依據,它直接影響學生運動技術的掌握以及是否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運動技能。在體育課中,學生協調能力好就能較快地掌握運動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也會較高,反之,活動時常常會覺得特別費力氣、緊張,動作姿勢也往往不正確,注意力總是只能集中在某一個部位上,而不可能顧到其他方面。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運動技術動作的掌握,使他們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并逐漸會對運動技術動作的學習失去興趣。可見,提高學生動作協調能力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要提高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必須要了解影響動作協調的因素,即遺傳、動作速度、彈跳力、柔韌性等運動素質、已形成的動作習慣等。
首先,遺傳是我們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身高、骨骼、肌肉類型等,這些個體的差異可以說是協調能力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例如:下肢在身高中所占的比例對我們身體重心的影響,肌肉纖維類型對肌肉力量的影響等等。
其次,動作速度、彈跳力、柔韌性等運動素質與協調能力關系密切,也是影響動作協調的重要因素,這些運動素質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完成動作時把握動作技術的空間、時間、節奏等特征以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協調配合,而這些都反映了協調能力的發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協調能力的發展要依賴于其它運動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第三,已形成的動作習慣是個體動作協調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影響動作協調的最重要因素。如跑、跳、投動作,生活中習慣的舉止等,這些已形成的動作習慣中的動作環節會在學生學習運動技術動作中首先表現出來,如學生在練習投籃的鞭打動作時做出的拋擲物體的習慣動作、運球動作做出的拍打動作,還有學生平時跑、走時的擺臂動作等,這些動作如果是以一種不協調的方式被記憶下來,成為習慣動作,學生的協調能力就會受到極大影響。
第四,要加強學生的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動作協調是大腦皮質調節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調性,即指在空間內正確運用肌肉工作的能力。人從一出生,就在不斷的學習各種動作,如爬、坐、立、行、跳躍、攀爬、投擲等等,通過這些動作的學習,小腦內就建立了在特定空間內的特定肌肉群活動的聯系,形成了固定的神經肌肉連接,這就是大腦皮質調節下不同肌肉群間協調性的基礎,也就是已經形成的動作記憶,掌握的正確運用肌肉工作的動作記憶越多,我們在學習運動技術動作時表現出的協調性也就越高。
從以上分析來看,在體育課中要提高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隊列練習,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坐、立、行姿勢并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改善身體形態。
2.在體育課中,要注重各種跑跳動作的練習,發展他們的柔韌性,使他們學會并掌握各種跑跳動作的正確用力方法及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以增加動作記憶儲備。
3.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多教一些學生易于掌握的運動項目,使之能經常練習。
4.在體育教學中,注重運動技術動作細節的講解、示范及糾正。學生在練習運動技術動作時,在細節方面表現的錯誤動作往往是已經形成的動作習慣,教師及時加以糾正就能有效地改進已經形成的不良動作習慣,形成新的動作定型。
通過幾年來教學中探索及實踐,我在體育課及運動訓練中,采用以上這些方法,在教學及訓練中有針對性的進行強化糾正,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學生的協調能力有了極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