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56-01
在互聯網+的大形勢下,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的必然發展方向。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可知,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已經成為教學改革必將面臨的現實?!胺D課堂”是信息化教學手段下一種新型而有效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條件下隨處是課堂而且課堂的呈現方式是異彩紛呈,教學中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以視頻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載體(如文本、電子圖書、圖片、動畫、音頻、軟件、網站等),教師不再是“傳道者”和“授業者”而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學生不再是被灌輸和被填鴨的對象而成為積極建構的主人甚至可以成為研究者。“翻轉課堂”帶來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一系列觀念的變革。下面以學前教育專業信息技術《幼兒園數學活動設計PPT課件制作》為例,介紹其實踐操作過程。
一、教學策略
本課依托學校的電子教室,校園網絡學習平臺(Moodle平臺,如圖1)和微信、QQ等媒體展開教學,課前教師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設計PPT課件制作》相關的資料,設計成一個專題模塊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模塊內容包括任務導學,課件實例,制作素材,微課視頻,作業提交,課后拓展等欄目,條目清晰。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根據學生課前預習對任務的完成情況,合理調整教學目標。采用任務驅動,支架教學,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過程
1.課前任務
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完成三個預習任務(如圖2),初步制作《幼兒園數學活動設計PPT課件》。一是讀學案,明目標;二是看樣文,做準備。三是選素材,動手做。
2.教學過程
(1)作品匯報,測預習效果。為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上課時由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設計制作介紹,其余同學觀看,并提出與樣文的區別。通過作品展示分析,學生明確在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分組討論,探存在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本組課前任務中存在的問題。
(3)小組合作,解設置重點。各小組結合自己作品進行修改,對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進行匯總,將其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討論區,進行組間交流互助。
(4)微課演示,破制作難點。根據支架教學理論,將問題拆分為分解演示,對比不同順序的效果,歸納出調整動畫順序的方法,以此突破難點。教師將制作的微課上傳至學習平臺,供學生課后反復觀看。
(5)作業提交,查掌握程度。學生完成課件制作后,在線提交,教師選擇優秀的作品運用電子教室的廣播功能進行展示,未完成的同學課后將其作品上傳至學習平臺,同時對還存在問題可通過網絡平臺中的討論區或QQ群進行討論,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
三、教學效果
從學生學習前后的情況對比看,無論是動畫效果的選擇,還是動畫出現順序,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學生將其制作的PPT課件運用到幼兒園實習后,有效提升了幼兒園小朋友課堂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是對學生進行PPT課件制作最高的褒獎。
幼兒園活動設計PPT課件制作是幼師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技能,是當前形式下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信息化教學平臺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解決了教學中時間和空間不足的矛盾,學生學習更加機動靈活,師生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也將有助于推動幼兒教育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
施學蘭,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中學高級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