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珍紅
摘要: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行業雖得到一定發展,但同時也迎來了一些新的挑戰與風險,故此,在這一環境下,想要取得理想的審計風險防范工作成效,就一定要重視審計風險管理力度地加強,借助大數據技術促進審計工作有序開展。
關鍵詞:審計風險;大數據;防范路徑
大數據技術在帶給審計工作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挑戰,特別是審計風險問題,已然發展為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的一個重點課題。鑒于此形勢,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就大數據環境下審計風險控制路徑展開了簡要探討,希望能為相關行業人員提供一定參考。
一、大數據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分析
現如今,大數據已然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之中,審計也同樣如此。大數據時代使得傳統審計,在技術方法、審計模式、審計視角等方面都出現了很大變革。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如下四點:一是,審計視角更廣闊。當前政府各個領域中都普遍運用了大數據,而審計數據已不再是單一的行業數據、業務數據或是財務數據,其已然全面采集了各行業、領域所涉及的,行業管理、業務開展、經濟管理等數據,使得審計視野得以極大程度地拓寬,可謂全景式審計了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流程、經營活動等諸多方面。二是,審計立項更為精準。歸集各領域、部門數據,是審計機關部門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機關通過運用自身優勢,在立項前對數據展開分析,對各單位的薄弱點及風險點展開分析,進而對重大問題發生的風險程度進行評估[1]。此種先分析,后立項的方式,形成了以風險程度為導向、以數據分析為基礎,使得審計項目選擇更為科學、精準。三是,審計數據樣本更全面。傳統審計下多采用抽查,而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范圍轉變為全量審計,分析的對象為所有數據。如此一來,則能將問題的本質更為全面地反映出來,呈現出更好的科學性、整體性及全面性。四是,審計技術趨于智能。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已初步實現智能化,借助于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審計人員能夠在大量的數據中將潛在的邏輯關系找出來,并將問題指出。同時,通過對人工智能的審計方法、審計模塊,及大數據綜合智能分析軟件的運用,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的分析,能對審計對象展開多維度、多角度、立體式審計。
二、大數據時代下審計工作所面對的風險
通過結合大量文獻資料及筆者個人實踐經驗,認為審計工作在大數據環境下所面對的風險大致可分為如下幾方面:一是,大數據審計政策方面的風險。當前,國內的大數據審計,不管是從微觀的操作層面,還是從宏觀頂層制度的設計而言,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滯后。雖然,數字化審計方式在我國已然正式提出,但是并沒有進行具體操作規定地制訂,僅給出了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這就使得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大數據審計將會面臨諸多操作層面的問題,導致大數據審計工作的風險進一步加大。二是,審計數據無法把控的風險。正是由于大數據審計,對于數據分析判斷依賴性強,故而,若是數據缺乏完整、真實,則會直接影響到大數據審計工作的開展。而對于審計部門來講,對數據的真實性無法把控就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數據一旦出現不真實的情況,則必然會導致審計人員的判斷出現失誤,從而引發審計風險,使得大數據審計工作失真[2]。三是,審計數據獲取面臨著風險。依賴于專業的采集技術,才得以構建起大數據的采集渠道,但是,在采集數據的時候,由于審計采集的數據既含有政府部門業務數據、財務數據,又涉及到醫療數據、公共服務數據、交通數據等,范圍非常廣泛,再加之共享平臺與共享機制缺乏,也就難以及時實現相關數據地采集。并且,缺乏規范的數據采集接口,很多軟件都缺少專門的審計采集端口,部分端口輸出數據的格式不統一,后臺數據庫難以導出備份,還有部分輸出數據不能夠轉換,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使得審計數據的獲得面臨風險。
三、大數據時代下審計風險的防范策略探討
(一)加強頂層設計
現階段,雖然我國出臺了許多關于大數據審計的指導性文件,但是,對于大數據環境下的具體審計工作,卻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進行明確。因此,想要有效防范大數據時代的審計風險,就須加強頂層設計,從我國的政策層面著手,漸漸構建起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指南、準則,且加快與之相匹配法律法規的完善,進而使審計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為審計流程、方法及應用,提供有效的指導。
(二)規范數據質量管控體系
數據缺乏真實性,則必然會導致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結果失真,進而引發審計風險。故此,在具體審計工作中,應細致判斷數據質量的優良、好壞。首先,要注重審計人員數據質量辨別能力地提升,對被審計單位內部信息系統管理的有效性進行密切留意,并風險評估被審計單位的信息系統,用業務流程的測試來判斷被審計單位的內控管理是否有效[3]。其次,則應注意相應制度地制定,以幫助被審計單位信息系統的內控管理趨向規范,實現數據規范化水平地顯著提升。
(三)優化數據獲取渠道及方法
大數據審計工作執行的重要前提,就是及時獲取數據。特別是,當前很多企業所采用的數據采集方法都是零星式,故而,長效數據采集機制的構建就顯得迫在眉睫。所以,一定要加強建設數據模板采集共享平臺,著手相應數據采集操作指南地編制,促使審計人員數據采集效率地提升。另外,針對行業、部門的不同,在進行數據采集的時候,還應采用同一類的業務數據和相同的接口,進而實現數據采集的標準化。
(四)做好大數據安全管理工作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為增強信息數據的安全性,要加強管理大數據存儲平臺;二是,為保障數據使用的安全性,著手大數據分析平臺地建立,有效邏輯隔離或是物理隔離數據分析平臺和互聯網,在平臺上進行數據分析,數據使用的安全性得以保障;三是,為進一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建立數據授權模式,針對數據實行分級管理機制,以避免信息泄露問題的發生。
(五)著手審計人員能力提升
審計工作人員可謂是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的一項重要風險來源,因為,這時候的審計工作更多是對數據關聯性的分析,不再是單一地羅列與堆積數據,這就需要審計人員既要掌握審計專業知識、財務知識,又須具有較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唯有如此,才可使人為引發的審計風險得以最大限度規避。因此,注重審計人員大數據審計能力地提升,顯得十分關鍵。首先,應開展針對審計人員的定期培訓,使得 審計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不斷提升,工作思路得以不斷拓寬,進而打造出一支復合型人才隊伍,既懂審計業務,又懂大數據分析。其次,建立起專業的數據分析團隊,對審計資源進行整合,對社會中的信息化專業人才進行選撥、聘請,完成大數據分析專班的構建。
四、結語
總之,隨著邁入到大數據時代,傳統審計工作發現了很大變化,審計工作在享受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全新的風險問題。為了確保審計工作有序開展,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就需要審計工作人員,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機遇,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大數據的浪潮下,做好審計工作的優化及創新,推動大數據技術與審計工作更為良好地融合,保障我國整個審計工作得以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余祖芹.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風險及相關問題闡述[J].經貿實踐,2016 (4X):274.
[2]戴璐,王洪波.淺談大數據環境下審計風險的防范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15 (13):57-59.
[3]蘭志榮,周巧麗,葉善錦.大數據環境下的國家審計風險防控機制探析[J].中國審計,2017 (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