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芝 樊瑞麗



[摘要]目的 探究護理干預在兒童精神病藥物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5月11日~2017年5月20日我院160例兒童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16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80例,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80例,應用常規護理干預)。研究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康復情況評分、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服藥依從性。結果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14.00±2.12)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65.24±28.45)d,相比對照組(79.27±32.61)d明顯更短,且觀察組患兒服藥依從率(97.50%)相比對照組(85.00%)明顯更高,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7.50%)相比對照組(22.50%)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康復情況評分(23.00±2.45)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結論 對精神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效果更優,不良反應發生更少。
[關鍵詞]護理;焦慮性情緒;精神病;藥物治療;康復情況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2-146-04
兒童精神病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以言語減少、言語含糊不清、行為異常、思維內容貧乏等為典型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患兒實施及時有效治療尤為關鍵[1-3]。藥物療法是治療兒童精神病的常用手段,但較多研究顯示,精神病治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較嚴重,若不及時對患兒實施護理干預,易影響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十分不利于保證治療效果[4-6]。我院對2015年5月~2017年5月兒童精神病患者分別實施綜合護理、常規護理干預,以探究綜合護理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11日~2017年5月20日我院160例兒童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16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80例)、對照組(80例)。觀察組80例患兒年齡7~14歲,平均(10.8±2.7)歲,男女分別為49(61.25%)、31(38.75%)例;患病時間5個月~5年,平均(1.24±0.32)年。對照組80例患兒年齡8~14歲,平均(10.7±2.6)歲,男女分別為50(62.50%)、30(38.50%)例;患病時間4個月~5年,平均(1.30±0.28)年。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研究。
納入標準:(1)患兒均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7]中精神病的診斷標準;(2)患兒年齡大于6歲;(3)患兒臨床資料信息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藥物過敏史者;(2)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多動障礙者;(3)合并器質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4)與納入標準相違背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160例兒童精神病患者均實施藥物治療,即給予患兒口服利培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J20120018,規格:30mL),初始劑量為1~2mL/d,逐漸增加使用劑量至3~6mL/d。1.2.2護理方法對照組80例患兒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即護理人員指導患兒用藥,對于理解認知能力好的患兒,可簡單向其講述服藥的方法及意義,為患兒提供舒適、安靜的養病環境。
觀察組80例患兒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為:(1)健康宣教。由于大部分患兒對醫護人員有種恐懼原因,加上陌生的環境,患兒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易出現不配合現象,因此,為增加患兒服藥依從性,護理人員可利用圖畫、多媒體、動畫等形式詳細向患兒講解治療藥物的作用及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并向其解釋藥物產生毒副作用的基本原因,告知其“服藥后,出現毒副作用屬于正常現象,經適當干預后,可治愈”。鼓勵患兒積極配合治療,不能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藥、減藥、換藥等,保證患兒服藥依從性,在講述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結合患兒的理解認知能力合理制定宣教方案,多使用趣味性工具。(2)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對醫院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加上藥物常易導致軀體上的不適,部分患兒常易出現不配合治療的現象,因此,護理人員應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實施鼓勵和安慰,對于能理解的患兒,可適當向患兒強調藥物的效果,并多向患兒介紹正能量的病例,對于服藥依從性好的患兒,應多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同時,可播放患兒喜歡的動畫片、歌曲,多和患兒交流,增加患兒對護理人員的親近感及依賴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兒的服藥依從性。(3)預防性護理。雖然抗精神病藥物具有較佳的療效,但該類藥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加上兒童屬于特殊人群,相比于成人患者,兒童的各項身體機能未完全成熟,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較高,因此,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注意觀察患兒病情,及時發現患兒的異常表現,若患兒出現不適時,應深入了解,查找原因,及時向主治醫生匯報,尤其是對于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患兒,做到早發現及早處理,最大限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4)應急護理。有研究調查顯示,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來勢迅速,為減少傷害,護理人員在出現意外時,應立即了解患兒的病情及癥狀,并即刻向醫生報告,同時,做好相關的急救準備,積極配合醫師的救治工作,結合患兒病情轉歸情況,適當調整護理內容,以保證患兒用藥安全及有效性,促進患兒病情好轉。
1.3 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
1.3.1 評估指標研究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康復情況評分、住院時間、服藥依從性、住院時間、不良反應(嗜睡、乏力、體重增加)發生率。
1.3.2 評估標準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
表評分[8]:選擇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SCARED)進行評定,主要對軀體化/驚恐、分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社交恐怖癥以及學校恐怖癥
進行評定,計分制為0~2分,總共41個評分項目,0、1、2分分別表示沒有癥狀、偶爾有癥狀、經常有癥狀,最高分82分,評分越接近82分,則癥狀越嚴重。
康復情況評分:采用PANSSE量化評分表[9]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評分,量表共包含30個項目,病理情況(16項)、陽性癥狀(7項)和陰性癥狀(7項),計分制為1~7分,評分越高,即康復情況越差。
服藥依從性[10]:分為十分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依從率為十分、部分依從占比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指標對比,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14.00±2.12)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時間、服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65.24±28.45)d,相比對照組(79.27±32.61)d明顯更短,且觀察組患兒服藥依從率(97.50%)相比對照組(85.00%)明顯更高,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7.50%)相比對照組(22.50%)明顯更低,P<0.05。見表3。
2.4 兩組康復情況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康復情況評分(23.00±2.45)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臨床還尚未完全明確兒童精神病的發生機制,但較多研究顯示,該疾病的發生和遺傳因素、環境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1-12]。較多研究證實,藥物療法在治療兒童精神病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但為保證治療效果,還需對患兒實施相關護理干預。
本研究對兒童精神病患者分別實施綜合護理、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發現,綜合護理的措施較常規護理更豐富,例如綜合護理中的心理護理,不僅考慮了兒童的心理狀況,還有效增加了護患之間的交流,對改善護患關系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健康宣教可顯著增加患兒對藥物治療的認知程度,使其意識到藥物治療的作用,從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13-15]。因此,對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切實可行,可顯著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保證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評分(14.00±2.12)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且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65.24±28.45)d,相比對照組(79.27±32.61)d明顯更短,不良反應發生率(7.50%)相比對照組(22.50%)明顯更低,這提示對精神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兒病情,降低患兒發生嗜睡、體重增加、乏力等不良反應的機率,對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具有較好的作用。同時,數據顯示,觀察組患兒服藥依從率(97.50%)相比對照組(85.00%)明顯更高,且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康復情況評分(23.00±2.45)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這提示綜合護理的護理服務質量更好,更有助于增加患兒的服藥依從率,促進患兒病情康復。
徐艷華在《淺談護理干預在兒童精神病藥物治療中的作用》一文中詳細分析了綜合康復護理(應急護理、心理護理、預防性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的干預效果,通過研究其發現,對兒童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幫助患兒克服抗精神病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減輕其對藥物副作用的恐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兒對藥物的依從性,進而有助于增強治療效果。將徐艷華的研究結果和本研究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無顯著差異,均認為對精神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切實可行。
綜上所述,對精神病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效果更優,不良反應發生更少。
[參考文獻]
[1]關義玲.系統康復護理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效果的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2):141-142.
[2]劉智慧,周夕茹.精神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9):3648,封3.
[3]彭忠,祁興順,何樟秀(譯),等.《2016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兒童肝癌治療指南(醫生版)》摘譯[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1):28-31.
[4]耿安陽.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兒童心理狀態的評估及干預[D].呼和浩特:內蒙古醫科大學,2015.
[5]劉智慧,周夕茹.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2):2337-2338.
[6]嚴夏舒,林建葵,巫秋玲,等.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護士自我同情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8):623-626.
[7]王重建,孫凱.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1):134-135.
[8]高葉青,王潔.延續性護理對社區重性精神病患者穩定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2):69-70,76.
[9]周強.阿立哌唑合并行為矯正療法治療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25):5-8.
[10]章小彩,李琳,孫榕英,等.社會交往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C].//2015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老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第十二屆年會、浙江省康復醫學睡眠障礙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老年精神障礙學組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349-352.
[11]秦碧勇,戴立磊,鄭艷,等.抑郁癥患者家庭功能與臨床癥狀的相關性研究及對自殺意念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2):220-223.
[12]付美華,蕭志亮,鐘遠慧,等.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接診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2):153-155.
[13]譚煥君,朱艷清,顧慧英,等.“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護理改善社區精神病患者生活質量及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11-13.
[14]沈小靜,嚴曉芳,楊世永,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患者的療效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4):701-703.
[15]王劍英,李拴榮,王靜,等.微課教學聯合標準化病人考核在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1):1339-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