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培栩 陳繼昌 馬麗梅 玉韋勇 傅錦堅 徐少林



[摘要]目的 調查柳州市圍產期孕婦B族鏈球菌感染率及耐藥分析。方法 通過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收集我市三家醫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15796例孕35~38周孕婦,采用細菌培養的方法分離并用法國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進行簽定。用紙片擴散法(K-B法)進行藥敏試驗,參照2017版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標準判定藥敏結果,采用WHONET5.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15796例圍產期孕婦中有1132例分離出B族鏈球菌,感染率7.17%,藥敏試驗顯示,B群鏈球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呋辛、頭孢唑啉、頭孢曲松都保持很高的敏感度。結論 圍產期孕婦陰道和直腸均為B群鏈球菌的寄殖部位,兩部位的標本應同時送檢以提高其檢出率;青霉素仍可作為孕婦治療B群鏈球菌感染的首選治療藥物,B群鏈球菌陽性的孕婦應立即進行抗菌藥物干預治療,以保證胎兒健康。
[關鍵詞]圍產期;B群鏈球菌;感染;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R71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2-180-03
GBS常寄生于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正常女性該菌的攜帶率為15%~35%[1],是圍產期孕婦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因此我國對圍產期孕婦GBS的篩查工作日趨重視,2011年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中明確指出,妊娠35~37周的孕婦GBS篩查應作為備查項目[2]。近年來,由于圍產期感染GBS導致妊娠意外不斷增加,常引起泌尿系統、血流、子宮內膜、胎膜以及創傷各系統的感染;也可引起新生兒各種感染疾病,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3],所以為了對圍產期孕婦的GBS感染預防和治療,保證母嬰安全。現對來我市三家醫院就診的圍產期孕婦進行常規的GBS篩查及其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通過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收集自2016年6月~2018年3月來我市三家醫院,分別是柳州市婦幼保健院,柳州市人民醫院,柳州市潭中人民醫院定期產檢孕35~38周,年齡20~45歲,并愿意接受GBS篩查的孕婦均納入研究的對象,并采取陰道和直腸拭子標本。
1.2 儀器與試劑
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購自廣州市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哥倫比亞血平皿(9cm),英國奧賽公司的藥敏紙片和B群鏈球增菌肉湯。
1.3 B族鏈球菌的分離與鑒定
按照2002年CDC推薦的采樣要求[4],采集孕35~38周孕婦陰道和直腸拭子標本,直接接種于GBS增菌肉湯中,35°C培養過夜后,再分別轉種到哥倫比亞血平皿上,在5%~10%CO2培養箱35°C孵育18~24h后,在血平皿上挑取可疑菌落做CAMP試驗,如果CAMP試驗陽性再采用VITEK2細菌鑒定儀的革蘭陽性細菌鑒定卡(GP卡)進行鑒定。
1.4 B族鏈球菌藥敏試驗
藥敏試驗主要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進行,質控菌株為肺炎鏈球菌ATCC49619,藥敏試驗結果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5]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WHONET5.6版本統計軟件分析藥敏數據,采用χ2檢驗的方法進行差異性比較。
2 結果
在15796例圍產期孕婦中共檢出GBS1132株,陽性率為7.17%。
2.1 不同年齡組孕婦GBS篩查檢出情況
把15796例圍產期孕婦分為5個年齡組,20~25歲組3142例,檢出陽性236例,感染率為7.51%,26~30歲組5281例,檢出陽性369例,感染率為6.99%,31~35歲組4198例,檢出陽性268例,感染率為6.38%,36~40歲組2546例,檢出陽性181例,感染率為7.10%,40~45歲組629例檢出陽性78例感染率為12.40%,其中20~25歲組、26~30歲組、31~35歲組、36~40歲組各組之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40~45歲組與20~25歲組、26~30歲組、31~35歲組、36~40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陰道拭子和直腸拭子標本檢出B群鏈球菌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陰道拭子B群鏈球菌的分離率高于直腸拭子。見表2。
3 討論
GBS是一種機會致病菌,當機體生殖道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或者內環境紊亂時,可發生機會感染[6]。在國內對圍產期GBS的篩檢尚未全面推廣,而在美國約90%的妊娠35~37周的孕婦已開展GBS篩查。根據美國CDC最新指南建議對所有圍產期孕婦分別采集直腸、陰道拭子進行細菌培養,結果表明,陰拭子檢出率(8.0%)比直腸拭子(6.26%)高,因此同時送檢陰拭子和直腸拭子可以提高GBS的檢出率。由于GBS感染率會隨地域、人種、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柳州市GBS感染率7.17%,與國內的相關報道相一致。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高齡產婦越來越多,特別是40~45[4]歲年齡組感染GBS的機率增高,從而也增加了生產時感染的風險。據相關研究中表明,很多GBS陽性的新生兒其母親產前未做GBS篩查,新生兒GBS[5]陽性而母親陰性,說明我們的篩查工作普及還不夠,實驗室的的檢出率也有待提高。同時GBS的檢出率受多種因素影響,需要加強普及GBS的相關知識和個人衛生的教育。從相關研究表明,GBS對絨[6]毛膜的穿透力和吸附能力很強[7],從而侵入絨毛膜,使胎膜局部張力減低,導致胎膜早破,引起早產。
GBS在感染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在確診后往往已經[7]在宮腔內形成感染,使得新生兒在出生之后感染率升高,并且誘發重癥肺炎的概率比普通新生兒高,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8]。我國孕婦帶菌率為8%~15%,我市孕婦帶菌率為7.17%,新生兒體表帶菌率與母親基本一致[9-10]。定植的GBS即使胎膜完好剖宮產也未必能避免新生兒感染GBS的風險[11],當發生GBS嚴重感染時新生兒死亡率較高[12]。翁秀琴等[13]報道GBS陽性的孕婦中胎膜早破發生率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