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陽

【摘 要】 目的:研究在心臟病患者中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對預后的影響作用。方法:本文數據統計目標即為樣本醫院從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參與診治的50例心臟病患者,樣本分組依據即為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每組患者收入25例,將動態心電圖診斷用于觀察組,將常規心電圖診斷用于參照組,驗證比較參照組與觀察組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斷檢出情況。結果:觀察組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斷檢出率對比參照組數據指標顯著更高,P<0.05,統計學數據組間差異存在檢驗對比意義。結論:將動態心電圖應用在心臟病患者中展現相對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心臟病;預后;評價效果
心臟病患者呈現出陣發性心前區不適現象,也有的可能發生不明顯的臨床表現,促使常規心電圖診斷發現存在正常心電圖表現,存在較大漏診以及誤診概率。但動態心電圖診斷可對安靜和活動狀態下心臟心率情況進行及時記錄,捕捉患者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提升臨床疾病檢出率[1],有利于明確心臟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數量、類型、發生時間等,防止發生漏診或者誤診現象。本文作者驗證對象即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心臟病患者,評估且研究將動態心電圖檢查和常規心電圖檢查用于診斷心臟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將收治的50例心臟病患者(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進行分組,參照組收入25例患者,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為13∶12,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1.55±4.33)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1±0.32)年;觀察組收入25例患者,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即為12∶13,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52.32±4.55)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02±0.54)年。驗證參比觀察組和參照組心臟病患者涉及的基礎資料,P>0.05,數據組間計算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滿足臨床判斷心臟病的標準,且50例心臟病患者與患者家屬充分知曉本院給出的知情同意書內容之后自愿于知情書上簽字認可,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以后獲得相關人員批準。
排除標準:將精神異常患者排除研究外;將資料不健全患者排除研究外;將不配合檢查患者排除研究外;將中途退出者排除研究外。
1.2 方法
參照組心臟病患者開展常規心電圖診斷,基于安靜情況予以心臟病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查,維持每秒25mm的紙速,為圖像清晰和基線平穩奠定基礎,心肌缺血改變,T波<1/10的導聯R波,ST段水平降低0.05mV即為檢查的基本標準。
觀察組心臟病患者開展動態心電圖診斷,予以心臟病患者開展24h動態監測,記錄患者多項體位,了解心律失常持續時間以及發生時間。基于電位基線下ST段顯示出下降型下移、水平型下移,下移標準>0.1mV即為檢查的基本標準。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且統計參照組與觀察組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斷檢出率(房早二聯、室早二聯、室性早搏、房性早搏)。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本院參與診治的50例心臟病患者涉及的臨床資料均輸入到SPSS 21.0 for windows統計學計算軟件中進行處理,用率(%)的形式描述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用均數±標準差形式描述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檢驗對比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心臟病患者房早二聯例數為3例、室早二聯例數為2例、室性早搏例數為7例、房性早搏例數為11例,臨床診斷檢出率為92.00%,參照組心臟病患者房早二聯例數為2例、室早二聯例數為1例、室性早搏例數為6例、房性早搏例數為7例,臨床診斷檢出率為64.00%,P<0.05,統計學組間數據存在檢驗對比意義。見表1。
3 討論
心臟病屬于常見的臨床循環系統疾病,循環系統主要包括調節血液循環的神經體液組織、血管、心臟,循環系統發生的疾病也被叫做心血管疾病,即為神經體液組織、血管、心臟等組織器官發生的疾病,屬于常見的內科疾病,比較常見的就是心臟病,可對患者勞動力帶來嚴重影響。心臟病包括兩
種類型,即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后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期中心臟發育異常導致的疾病,可能影響心臟各組織;后天性心臟病即為出生后外界刺激或者內部因素影響心臟導致的疾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心臟病發生之后呈現出心悸、發紺、呼吸困難、咳嗽、心律失常征、心臟增大征、異常心音、脈搏異常等臨床表現,臨床診斷過程中可結合有心導管檢查實施選擇性心血管造影診斷,同時可依據選擇性指示劑稀釋曲線對心排血量進行檢測,但因侵入性操作存在創傷,需要合理應用。非侵入性檢查主要有心電圖檢查、超聲多普勒血流圖檢查、超聲心動圖等,因屬于無創傷性,患者接受比較容易。
近幾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們生活規律變化,促使人們飲食結構出現很大變化,此外因生活環境以及污染的日益嚴重,發生高血壓概率和冠心病概率顯著增加,發生冠心病和高血壓疾病之后可能發生胸痛、一次性胸悶以及心慌等表現,不少患者發生間歇性陣發性的心律失常現象。如對心臟病患者開展常規心電圖診斷檢查,僅僅只是對某時段內患者心率改變情況進行片面的記錄,不能長時間觀察以記錄患者變化情況,十分容易發生誤診或者漏診的問題。對心臟病患者開展動態心電圖診斷檢查,能夠對患者心電活動狀態開展24h持續記錄,同時也能夠對短暫異常心電圖改變情況予以及時記錄,有利于對室性早搏二聯、短暫室速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情況進行早期發現[2]。在目前臨床診斷心臟疾病過程中室性早搏、室速、短暫房速、心臟停搏、房性早搏等為常見的臨床表現,依據動態心電圖診斷檢查方式可將臨床檢出率顯著提升。相比較常規心電圖診斷檢查,存在較為顯著的優勢和特點。與此同時,因心律失常情況存在比較多發病影響因素,以及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不同心臟病患者可能產生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情況。心律失常患者十分容易出現間歇或者短暫的失常現象,因此需要臨床上高度重視發生心律失常的心臟病患者[3]。對于發生心率過緩或者心率過快等問題的心臟病患者進行及時檢測和分析觀察,且因心率過緩或者心率過快十分容易降低冠狀動脈血流,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甚至發生猝死[4],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對于發生頭暈、心悸、胸痛等癥狀的心臟病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測如顯示出正常情況,此時可以予以患者動態心電圖診斷檢查,確保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預后具有顯著的改善價值[5]。
本文數據驗證顯示,觀察組心臟病患者房早二聯、室早二聯、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臨床診斷檢出率92.00%與參照組數據指標(64.00%)比較顯著更高,P<0.05,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檢驗對比意義。證實在臨床診斷心臟病中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呈現出較高檢出率,可對心臟病發生心律失常情況進行有效診斷。
綜合以上結論,將動態心電圖檢查用于在心臟病患者中相比較常規心電圖檢查展現出更好的檢出率,有利于評估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徐明.動態心電圖對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診斷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6):51.
[2] 王建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診斷中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的對比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7,24(11):1244-1245.
[3] 張栩.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06):873-875.
[4] 孫曉雯,王暉.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心臟病患者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07):88-90.
[5] 董崢.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心臟病患者診斷中的臨床探討[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