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英
【摘 要】 目的:探究產婦實施責任制助產護理干預對其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產生的影響。方法:擇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聊城市茌平縣婦幼保健院產科進行住院分娩的8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產婦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包括對照組(n=41)及觀察組(n=41)。兩組產婦住院期間分別實施常規產科護理及責任制助產護理,通過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進行計算和比較。結果:觀察組產婦自然分娩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高,剖宮產率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數據差異較大,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陰道助產分娩率差異較小,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早產、胎膜早破、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等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低,組間數據差異較大,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科產婦實施責任制助產護理可有效降低產婦剖宮產率,規避術后并發癥風險,減少不良結局的發生,保證母嬰安全。
【關鍵詞】責任制助產護理;產婦;分娩方式;母嬰結局
我國社會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應的也帶動了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改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產婦的住院護理服務質量[1]。分娩是大部分女性都要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妊娠期間胎兒的不斷發育會對母體臟器位置造成不良影響,導致產婦出現不同類型的不良心理,同時多數產婦對分娩均帶有擔憂和恐懼心理,這對產婦分娩及母嬰健康均存在一定的不利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母嬰死亡[2]。同時很多產婦在分娩時選擇剖宮產,導致術后感染、壓瘡等多種并發癥,對其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為產婦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提升其自然分娩率,對降低不良母嬰結局具有積極影響[3]。本次研究擇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聊城市茌平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41例產婦實施責任制助產護理,旨在探究該種護理模式對母嬰結局及產婦分娩方式的影響,現做出下述整理及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聊城市茌平縣婦幼保健院產科進行住院分娩的8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產婦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包括對照組(n=41)及觀察組(n=41)。對照組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28.4±2.4)歲,孕周36~42周,平均(39.3±1.5)周,包括初產婦26例,經產婦15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0~37歲,平均(27.6±2.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4±1.4)周,包括初產婦28例,經產婦13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數據經比較差異較小,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待產婦發生宮縮及陣痛情況后送入待產室,為產婦提供常規生理護理及產程護理,直至產婦子宮口直徑開至3cm左右,可將產婦送入分娩室進行分娩。
觀察組開展責任助產護理:1)建立責任助產小組,明確助產護士工作職責,定期開展培訓提升其護理技能。2)全程陪伴護理,分娩前需要助產護士了解產婦基本情況,與其溝通以評估產婦心理狀況,實施健康教育告知產婦分娩過程、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注意事項等,同時細致解答產婦的疑惑,針對性實施心理干預以保證產婦能夠樂觀面對分娩。進入產房后,調整產婦體位,通過覆蓋毛毯等方式做好保溫護理,避免低溫對產婦及胎兒的不良影響。分娩過程中指導產婦正確的呼吸方法和用力方式,并給予產婦語言和肢體上的鼓勵,檢測母嬰生命體征,若出現異常及時匯報并協助處理。分娩后母嬰無特殊情況可晚斷臍,全身擦干,及早對新生兒進行吸吮及皮膚接觸,向產婦匯報胎兒情況以讓產婦放心。產后產婦需要休息,最好選擇側臥位睡姿避免壓迫心肺。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 17.0)計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算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數據差異顯著且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自然分娩產婦25例,占比60.98%,陰道助產產婦6例,占比14.63%,剖宮產產婦10例,占比24.39%;對照組自然分娩產婦14例,占比34.15%,陰道助產產婦8例,占比19.51%,剖宮產產婦19例,占比46.34%,觀察組自然分娩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高,剖宮產率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數據差異較大,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陰道助產分娩率差異較小,經比較不具有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1例、早產1例、胎兒窘迫1例、新生兒窒息1例,總4例,發生率為9.76%;對照組產婦產后出血2例、早產2例、胎膜早破3例、胎兒窘迫2例、新生兒窒息1例,總10例,發生率為24.39%,觀察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低,組間數據差異較大,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產婦分娩期間產生負面情緒、疼痛等是無法避免的,這種不良應激反應可能導致產婦呼吸加快,皮質醇過量分娩,對產婦宮縮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其分娩風險大大提升[4]。同時負面情緒引發的不良應激反應還可能導致產婦產程延長、產后出血,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為產婦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保證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制護理是現代新型護理模式之一,以患者為中心,通過責任護士為患者開展生理及心理全方位護理干預,即從患者入院至出院均有專業護理人員為其制定并執行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5]。該種護理模式強調身心兼并護理,調動患者主動性,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提升其臨床療效。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產婦實施責任制助產護理,在產前、產中及產后給予產婦對應的護理干預,例如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生命體征監測、保暖護理、母嬰感情培養及體位護理等,使得產婦能夠順利進行分娩,并降低了產婦不良母嬰結局,有效保證了母嬰健康及安全。
綜上所述,為產婦住院期間實施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其自然分娩率,減少不良母嬰結局事件的發生,對母嬰健康具有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賢珊.“一對一”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方式與母嬰結局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07):1366-1368.
[2] 紀玉華.責任制助產護理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進展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1):151-153.
[3] 吳燕.責任制助產護理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進展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7,30(18):166-167.
[4] 黨菊霞,商輝.助產責任制護理聯合分娩球鍛煉對產婦分娩方式、不良情緒及母嬰影響研究[J].新疆醫學,2017,47(07):790-791.
[5] 王詠雪,王麗娟,盧曉寧.責任制助產護理對初產婦分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