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艷
【摘 要】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使用生長抑素治療消化道出血后出現腹瀉不良反應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給予生長抑素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7.37%)明顯高于對照組(84.21%),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腹瀉出現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針對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生長抑素治療基礎上,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好,可預防出現腹瀉不良反應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 護理干預;生長抑素;消化道出血;腹瀉
消化道出血實為臨床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腹癥,此癥具有發病急促、病情進展快速等典型特點,嚴重者還會發生急性大出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針對此癥需及時開展有效治療[1]。而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通過開展護理干預舉措,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從中得到更加全面、優質且舒適的醫護服務[2]。本文作者針對本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生長抑素治療后,出現腹瀉的不良反應,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6例,均經胃部檢查明確為消化道出血,臨床癥狀為休克、嘔血、黑糞等,使用生長抑素治療后均有腹瀉不良反應出現,快者停用生長抑素30min,慢者停用生長抑素2h,均出現腹瀉的不良反應,每日可達8~13次之多;排除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者,另排除認知、語言障礙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分為兩組,每組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0~75歲,平均(48.5±3.9)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0~74歲,平均(48.1±3.8)歲。兩組病因等資料經系統化比較,并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禁食、輸血、補充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肝及酸堿平衡等干預,把3mg生長抑素加入到濃度為5%的60mL葡萄糖注射液當中,持續靜脈泵入(6mL/h),并對滴速進行嚴格控制,止血后,繼續用藥,時間為72h,預防二次出血。
1.2.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將靜脈維持用藥的作用、必要性及期間所需注意事項講解于患者;對患者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進行密切觀察,有發現異常,需及時進行處理;早期禁食,待血止48h后,可適當進食。2)觀察組:開展綜合護理干預。①病情觀察:如果出現大出血情況,需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監測脈搏、血壓與心電圖等。強化體征觀察,如果患者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等情況,則提示可能為血液灌注不足,需即刻擴容處理;在輸液中,需對患者反應進行細致觀察,如果出現皮膚轉暖、出汗等狀況,則表明血液灌注得到好轉;如果患者從之前的平臥位變成半臥位,且出現脈搏加速、頭暈、出汗且有腹瀉癥狀,則表明出血量大,需及時開展救治,遵醫囑輸血、吸氧等。觀察患者大便顏色、量,如果較稀,且有濃狀物,需及時開展針對性治療。②用藥指導:在生長抑素實際使用中,護理人員需避光保存,做到即用即配,配置與給藥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3min;在實際使用中,需對患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強化巡視,查看是否存在液體外滲、脫管及堵管等情況,若患者主訴有不適,需即刻調整用藥。在使用最后一瓶生長抑素時,調整滴速為3mL/h,在停用生長抑素前2h,給予腸道黏膜保護劑,防止腹瀉的發生。③飲食護理:在患者臥床期間,減少翻身與搬動等活動,預防再出血。對于伴有嘔血、黑糞患者,需適當禁食,或進食一些溫涼、清淡、易消化類食物,細嚼慢咽,少量多餐。
1.3 觀察指標
半個月后,觀察與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腹瀉情況。療效判定標準[3]:若患者在嘔血、黑糞腹瀉等癥狀消失;循環衰竭得到糾正;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胃鏡檢查出血情況消失等中,符合其中任意兩項,即出血停止。若患者24h內止血,黑糞癥狀消失,即顯效;若患者于24~48h內沒有出血情況,腹瀉消失,即有效;若患者仍有出血、腹瀉癥狀,即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對相關數據予以處理,針對計數資料,由%表示,行χ2檢驗,若經對比,由P<0.05表示組間存在明顯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37%,對照組為84.2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腹瀉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后出血、腹瀉情況均得到有效控制。半個月后,觀察組再出血0例,腹瀉1例,總發生率為2.36%;對照組分別為3例、3例,發生率為15.79%;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5.78,P<0.05)。
3 討論
消化道出血實為臨床中一種多發型危癥,如果處理不合理、不恰當,很容易引起循環衰竭、失血性休克等,因而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較大威脅[4]。而經內科針對性治療后,雖然可以達到止血目的,但治療后仍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腹瀉便為其一[5]。因此,在對此病進行治療時,需做到有針對性、目的性與選擇性,切實將此病根治,預防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6]。本文作者針對本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采用生長抑素治療的基礎上,開展系統化護理干預,如開展用藥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等,使患者獲得更加全面、優質的醫護服務,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由最終結果得知,治療護理后,觀察組在臨床總有效率方面,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腹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基于生長抑素治療,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好,能改善其臨床癥狀,預防腹瀉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彭秀珍,李玉榮.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干預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01):232-233.
[2] 李萍,邱忠偉.臨床分級護理干預護理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觀察[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04):61-64.
[3] 程建群.生長抑素治療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07(12):57-58.
[4] 龍井,楊秋.肝炎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應用生長抑素治療的護理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1):2885-2887.
[5] 刀成香.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應用與護理[J].醫學信息,2016,29(20):211-212.
[6] 許麗英.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08(15):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