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摘 要]二人臺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條支流,流傳于晉北、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等地,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河曲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本文就獨具家鄉特色的二人臺民歌進行了闡述,在系統介紹了二人臺歷史背景、生存條件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了思考,如何讓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如何讓地方小戲走向世界舞臺?
[關鍵詞]河曲二人臺;傳統民間藝術;民歌;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079-02
近幾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尤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的血液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璀璨奇珍。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下更應該重視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的傳承和保護,合理開發本民族優秀的文化資源[1]。下面我就自己家鄉代代相傳的“二人臺”民歌做了一些介紹,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傳統民間藝術,讓局限于地方的優秀民間技藝后繼有人。
一、河曲二人臺簡史
(一)產生
1.特殊的地理位置
二人臺發源于晉陜蒙三省的交界地帶,而河曲縣正位于這個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自北向南一路而來,流經山西省西北部時向西拐彎后向南而去,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狀的河段。而縣城正位于此處,取“河千里一曲”之義名縣,河曲因此而得名。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河曲縣是唯一一個因位于大河之曲而命名的地方。隔河相望西南是山西省的府谷縣,西北是內蒙古的準格爾旗。因此這里素有“雞鳴聞三省”的說法。
2.落后的經濟狀況
在歷史上河曲縣屬于十年九旱的貧困地區,四面環山,地處偏僻而且交通運輸受限,即使到現在快捷高效的鐵路也沒有修建起來。貧瘠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河曲縣的經濟狀況十分不景氣,落后的交通亦讓人們無法與外邊的城市取得密切聯系,所以自給自足的農耕放牧成了千百年來河曲人民主要的謀生方式。老百姓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時候,用濃厚的方言土話來引吭高歌,借此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和無奈。還有就是借二人臺小戲這種民間表演形式來謀生,當時它沒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要求,演唱者只須表達心中所想抒發的內心情感,即人民生活的切實反映,便會引得人們的共鳴,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傳唱。
3.人民的精神依托
當時的二人臺內容多是反映社會生產落后、人民生活艱辛、生存生活壓力等。如此貼近民眾生活的藝術更能引起廣大勞動人民的熱愛和追捧,所以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精神無處寄托的時期,二人臺順應時代要求產生了。它代表著底層勞動人民內心的吶喊,對現實困境雖無奈但是也在積極努力地生活,依舊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它不是消極的批判的,相反,是積極樂觀的,帶給人們歡聲和笑語來緩解當時無處釋放的苦悶心情。
(二)雛形
因最初只有兩個角色(一丑一旦),所以稱為二人臺。此時就不得不提到山曲兒,它便是二人臺的雛形,主要流傳于山西河曲、保德和陜西府谷、神木等地區。開始的時候多是一個人獨唱,內容以敘事抒情和歌唱愛情為主。
逢年過節的時候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必然少不了唱幾首山曲兒來圖個紅火熱鬧,這已然成為人們心中的一種習俗。慢慢地,這種小眾的山曲開始豐富發展起來,出于過年過節慶祝的現實需要,它也逐漸正規化,在公開場合開場亮相。伴奏樂器有笛子、揚琴和四胡,曲目內容逐漸豐滿生動,舞蹈動作也隨即產生且自成一體,為的就是登臺表演供人們欣賞觀看。
(三)成熟
讓人們感同身受且頗為熟悉的東西總是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和喜愛,更不用說是實實在在的本土文化。河曲人民從內而外的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推動了二人臺的快速傳播,其中老一輩的藝人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他們堅守著初心一代又一代,堅持著從藝的執著一年復一年,承擔著傳承河曲特色二人臺民歌的重任。正是有了他們,我們今天才能欣賞到這些沒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而消亡的民間音樂。
2012年10月14日,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臺人才培養基地”在河曲二人臺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河曲縣多年來努力發展文化藝術的結果,標志著河曲民歌二人臺這一藝術瑰寶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二、關于走西口
(一)背景
在舊時河曲這個閉塞落后的地方,每遇天災人們都得顛沛流離尋求一線生機。因河曲與內蒙、陜西隔黃河相望,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提供了便利條件。古長城沿境而過,出了長城隘口,便到了內蒙古地界,這就是“走西口”[2]或“跑口外[3]”的由來。據《河曲縣志》記載:“河邑人耕高塞外草地,春夏出口,風暮而歸,但能經營力作,皆是糊口養家?!焙忧h附近長城隘口“水西門口”,是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通往內蒙古的重要渡口,被稱為 “水旱碼頭”,歷來是商旅、藝人匯集的樞紐之地,乃“走西口”的必由之路[4]。
(二)二人臺劇目《走西口》
成千上萬的貧苦農民,奔走在那條茫茫古道上,伴隨著不盡的凄涼和孤寂,在無望的苦難中漂流,他們用小曲來傾訴不幸的遭遇和不了的思鄉之情。二人臺《走西口》就是在大量走西口民歌基礎上產生的。“哥哥走西口,小妹妹也難留,止不住傷心淚,一道道往下流。正月里娶過門,二月里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們二人不成親[5]。”哀婉凄切的感人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地道特色的戲劇語言、流暢通俗而充滿感情色彩的戲劇音樂使二人臺《走西口》成為民間戲曲的精品、河曲地方劇種的代表劇目。
凡對晉地文化知曉一二的人,不難聯想到我們耳熟能詳的《走西口》。河曲縣自然條件較差,在 300余年前,不僅土地貧瘠,而且人多地少,所以河曲人流動性大,較為典型的就是為了生存而“走西口”,這樣河曲二人臺才逐步傳播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走西口的人帶動了二人臺從河曲走出去,走西口的社會現象豐富了二人臺的內容和精神實質,走西口避免了優秀傳統民間音樂二人臺因地域局限而自生自滅。
三、二人臺的傳承和發展
(一)在保護中繼承
傳統藝術多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前,內容也多是反映過去的生活狀況及抒發內心情感,而且聚集了先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些都是我們極具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后,多樣化的文藝形式涌現出來。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我們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再加上新興媒體的夸張炒作,傳統地方戲曲一度陷入了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唱遍大街小巷,再加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追求大眾化時髦化。這些都對二人臺這樣的民間傳統文化形成了重重包圍,如果我們不及時改變這種目光短淺的態度,也許幾十年后我們就再也聽不到如此別具一格的二人臺音樂了。
(二)在傳承中創新
傳統和創新本應該是對立的,可是在某些方面又是契合的。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信息在更新,想要生存下來就得適應現狀,推陳出新,不能固守陳規止步不前。在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們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恰當地對其進行改革創新,讓它不會因自身的局限而無法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來。
就以家鄉特色河曲二人臺民歌來說,聽眾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一些老頭老太太,少有年輕人。我覺得這個現象深刻地反映出需要適時對二人臺民歌進行一些改革創新,否則就如同沒有源頭的一眼泉水,遲早會枯竭衰亡。比如在歌曲內容上,我們借鑒以前的演唱風格推陳出新,不僅僅是翻來覆去地唱那幾首耳熟能詳的曲目。流傳下來的歌都是在反映過去的生活狀態、過去人們的情感表達,而現在,我們這代人也需要二人臺來抒發內心的情感,體現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并不意味著要丟棄過去,而是在原有基礎上豐富發展,促進更多的人去了解并學習傳統藝術,想要發展得好就必須對傳承的內容學習透徹,若是移花接木般進行“創新”反倒得不償失。
這對二人臺民歌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從自身出發立足于現狀,在傳統內容和現實需要之間達成一定平衡,一定要充分尊重二人臺原有的藝術形式,變化太大反而失去了味道。這對老一輩的藝術家們也提出了難題,他們需要克服自身的某些觀念問題去學習和創新。但是我相信他們一定是愿意去做這些改變的,為了讓優秀的二人臺藝術生生不息地傳承給一代又一代。
二人臺曾在貧困落后的河曲生存了上百年,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這對我們河曲人而言是多么豐富而珍貴的寶藏。二人臺創新勢在必行,只有這樣它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結?語
二人臺是民間百姓生活的一種折射,它簡單直白、鮮活生動、通俗易懂、直觸心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個性的演唱方法。在這個物質條件優越、生產科技發達的社會中,它看起來是那么格格不入,而在積極地想要生存下去。保護和發展二人臺民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我們必須先從根本上認同和欣賞優秀的傳統民間音樂,而后才談得上傳承和保護。不僅二人臺如此,遍布在中國大地的民間音樂不勝枚舉,希望我們不能在盲目西化的隨波逐流中一直迷失,應真正樹立起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國音樂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傳統,應該帶著尊重、欣賞、包容的心態去學習。
注釋:
[1]劉?珊.淺析新時代文化自信觀[J].改革與開放,2018(09):81—83.
[2]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即本文提到的西口)、陜西府谷口和河北獨石口。
[3]跑口外同[2],口外即指西口外。
[4]河曲縣志編纂委員會.河曲縣縣志[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5.
[5]徐建國.陽高“二人臺”的歷史與現狀[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6(06):40—4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