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數據顯示這是一個與需求保持同步的市場: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噸,同比增長22.1%。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3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85億元,同比增幅19%。
與此同時,2018年中國冷庫市場預計新增庫容488萬噸,同比增長10.3%。并且從新增區域來看,武漢、杭州、福州、濟南、重慶、大連等二三線城市增幅明顯,這預示著在一個高速增長的繁榮市場下,冷鏈基礎設施也在進一步完善。
但是在一片繁榮的市場下,確是身處于“困局”的諸多企業: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務斷臂求生,在各項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觀因素下,從業者們要思考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無疑引發了整體業界的反思,萬億元市場規模背景下,卻是“池大魚小”的窘境,尚無巨頭在里面。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已達近4000億元,以百強榜單為例,全國冷鏈物流市場中最大的一家企業其市場占有率僅占1%左右。行業集中度也非常低,近三年冷鏈百強營收僅占行業10%左右。與此同時,百強企業極低的市場占有量,也體現在了行業利潤率上。中冷聯盟調研統計顯示,當前冷鏈物流行業的平均凈利潤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斷壓縮,這讓身處其中的企業舉步維艱。
近幾年,冷鏈物流市場已然是一片紅海,海上千帆競發,你追我趕,但仔細一看,浮在海面上的大都是一些排水量僅幾百噸的小船,甚至有的還是帆船,偶或可見一兩艘大船,也就是千把噸,個別的自稱為行業領軍企業的冷鏈公司,其銷售額也只占市場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說明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我們沒有統領全局的冷鏈物流企業,行業的現實是中國90%的冷鏈企業是區域性的,或者是以運輸為主的,而這些特質也制約了中國的冷鏈行業至今沒有出現特大型企業。
國外冷鏈物流巨頭企業又是怎樣的模式呢?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食品醫藥產業促進會副會長張簽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外發達國家冷鏈物流巨頭企業不僅面向全國而且還面向全球市場,且大多都是以倉儲為主,其運輸業務大多外包,尤其是美國的冷鏈企業。”美國冷鏈物流倉儲前五強普菲斯冷庫、美國冷藏公司(USCS)、Able Freight等公司冷庫容量占到美國63.4%,集中度相對較高,已經在行業內形成領導地位。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冷鏈物流發展了二十多年,我國尚未有一家可以面向全球甚至全國的冷鏈物流企業呢?之所以如此,源于發達國家與中國冷鏈物流行業模式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在專業分工明細層面上。
據張會長介紹,“美國冷鏈物流市場的分工非常明確,各方參與者各司其職、環環相扣,運輸方只負責提供運輸卡車及司機,將貨物運送到指定地點;倉儲方只負責在確定的時間進行卡車卸貨,將貨品存放到指定溫度的冷庫中;維修公司只負責根據求救電話進行搶修;冷鏈平臺則需要負責聯系以上各家公司,從而完成整個冷鏈鏈條的節點連接。相比之下,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專業化的分工體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業提供一攬子服務,即所謂綜合供應鏈服務。”
這樣的發展差異,本身就說明我國冷鏈物流與發達國家的發展不同性。思考當下,我們確實需要對中國冷鏈行業的特殊性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我國冷鏈行業發展還不均衡,行業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冷鏈企業;運營分散的現狀使企業各自為政,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進行優化調度,拖累了冷鏈物流行業整體盈利水平。

面對國內冷鏈物流小散的市場現狀,淘汰小企業的過程一定會發生,行業內會逐漸集聚在一起,將資源整合形成巨頭。與此同時,整個冷鏈物流行業未來必將是一個以數據為主導的趨勢,表面上看可能是由一家公司提供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卻要由眾多分包公司和行業內的眾多部分一起來協作完成。
在張會長看來,我國的冷鏈物流起步晚,很多第三方冷鏈企業是由原來的運輸公司或是車隊換個物流公司的名字包裝而來,而企業自身的技術、管理和資金的綜合實力還未脫離原有運輸公司的本質。
如今這個狀況有了改變,一些電商以及物流巨頭企業的進入正在悄然改變著這一切。電商企業如京東、阿里和物流企業順豐紛紛開始涉足冷鏈。這個趨勢將會對冷鏈物流行業資源重組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生鮮電商作為互聯網和冷鏈物流、冷鏈消費的重要結合形式,從近年來生鮮電商銷售額的高增速就可以看出未來有望獲得廣闊發展空間。
值得慶幸的是,大型物流及電商企業的經營具有“垂直一體化“的特點,其投資冷鏈設備不會像傳統食品加工、運輸、或分銷企業那樣只投資各自所需的單一冷鏈設備產品,而更可能對一站式、多品種、甚至全產業鏈的設備產生需求,并由此可能產生出綜合實力更強大、甚至在局部市場形成類似美國SYSCO公司壟斷的冷鏈物流巨頭。“這些巨頭為了維護其產業鏈地位,可能會培養依附于自己的冷鏈設備制造商、倉儲提供商、第三方物流商等,從而推動冷鏈物流產業集團化。”張會長分析說。
在張會長看來,有投資實力的跨界巨頭企業,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冷鏈物流行業。如新希望集團是做飼料起家的,但其創始人劉永好一直在謀求戰略轉型,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最新的動作是,新希望集團正在發力冷鏈物流板塊,將把冷凍庫、冷鏈物流的車輛和整個體系全部集中起來,成立新希望冷鏈物流公司,意欲達到10個億的規模,并謀求在A股上市。
這或許是中國冷鏈產業巨頭化之路的前哨。

國外的行業巨頭也看到中國冷鏈市場的巨大潛力,紛紛進入中國。隨著澳大利亞最大的冷鏈物流提供商太古進入華南市場的試水,全球冷鏈巨頭英格索蘭高調進入中國并隨之高調擴張。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冷鏈巨頭還是投資巨頭,目前基本還是采取自己投資自己經營的模式,其原因就是在他們眼里,還沒有一家能夠涵蓋全國市場并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國內冷鏈物流公司值得他們巨額投入。
目前,采用中外合資模式發展中國本土的冷鏈物流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得到了業界人士的認可。2018年7月12日,京東宣布在冷鏈領域與日本物流巨頭雅瑪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生鮮冷鏈、跨境物流、全球貿易、物流技術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這是京東物流首度與國際物流巨頭合作。京東現在的生鮮冷鏈網絡在全國擁有11個生鮮冷庫,約300個城市已經可實現自營配送。京東冷鏈覆蓋深冷、冷藏、冷凍、控溫、常溫五個溫層,并可進行24小時全溫層溫濕度監控。
如此看來,吸引國外投資、與國際巨頭企業合作,可能是中國本土企業提升實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的一條捷徑
眾所周知,高額成本投入是影響冷鏈發展的主要因素。受制于高額冷鏈成本,以冷鏈為核心競爭力的生鮮電商也難以盈利。盡管大家都明白,行業整合、技術提升和高額資本投入是推動冷鏈發展的有效驅動力,但是行業整合和技術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冷鏈啟動卻需要靠大額資本投入支撐,而已成型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離不開巨額資本的支撐,生鮮電商領域的企業尤為如此。
最重要的是,中國冷鏈物流市場尚無統一的規范標準。中國冷鏈運輸貨品種類繁雜,對冷鏈物流行業的標準設立而言是一種障礙。此外,各地對于冷庫、車輛的規范化要求差異大,也使得標準化之路艱難。從本質上來看,冷鏈物流是通過集約化標準化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利潤的,所以前端企業生產、加工包裝以及政策都亟需標準化和明確化。
在中國冷鏈物流市場面臨“求變”的背景下,我們要根據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的“特殊性”積極進行變革,繼續探索甚至嘗試新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形成將是一個歷史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冷鏈物流這個產業的再創新。未來的中國冷鏈物流市場將會終結“小散”狀況,在行業內誕生“巨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