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李海濤
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見的是栓塞介入治療,提高了患者存活率[1]。不過長期栓塞治療對于機體依然有一定的損傷,使患者血管堵塞,減少血供,損傷肝功。微波消融作為替代外科手術治療肝癌的創新治療方式,能有效地減少結節的容積,使病灶組織凝固性壞死的時間更快、更徹底,較少受到血流灌注的影響,且具有不受電流傳導、組織干燥或碳化的影響等優點[2-3]。本文具體對比肝動脈介入栓塞術和微波消融兩種不同介入治療對B、C期肝癌患者術后遠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采用回顧性、總結研究方法,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135例,納入標準:病理、影像及臨床診斷為原發性肝癌;臨床分期為B期或C期;研究得到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無法手術切除者或切除術后復發者;年齡20~70歲;肝功能Child—Pugh A級或B級;預期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孕婦和哺乳婦女;其它惡性腫瘤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造血系統疾病患者;已知對本研究藥物或其他任何輔料過敏者;臨床資料欠完整者及失訪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70例與對照組6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對照組:給予栓塞介入治療,采用Seldinger方法行股動脈穿刺,將導管置于肝總動脈造影,選擇肝左、肝右動脈行灌注化療。化療藥物: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1.0~1.6 mg/m2,吡柔比星(浙江海正藥業)30~50 mg/m2,絲裂霉素(浙江海正藥業)2~8 mg/m2,與碘油組合成混懸液緩慢注入栓塞,直至碘油在瘤灶內沉積濃密。
觀察組:給予微波消融治療,超聲引導下將多極子母針消融電極準確沿腫瘤長經刺入腫瘤底部,不傷害肝內組織,進行治療。消融參數:頻率40 MHz,極板直徑25 cm左右,電容式無創加熱,每周1~2次,時間為1 h,治療功率約為600 W,反射功率控制在5%以內,將每次加熱時的溫度及功率曲線進行連續記錄,體表溫度41℃左右。
療效效率:在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按WHO實體瘤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CR+PR)/組內例數100.0%=總有效率。
毒副反應:檢測治療期間血紅蛋白、白細胞與血小板數量、腎功能損傷。
肝功能的測定:在治療前進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和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
遠期療效:隨訪至今,記錄與調查兩組的平均生存時間、中位生存期等遠期療效指標。
選擇SPSS 22.00軟件分析數據對計量與計數數據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率、構成比等表示計量與計數數據,對比為t檢驗與卡方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觀察組完全緩解46例、部分緩解13例、疾病穩定8例、疾病進展3例,總有效率84.3%;對照組分別為15、20、22、8例,總有效率53.8%。觀察組的近期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4.768,P<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血紅蛋白減少3例、白細胞減少患者2例、血小板減少2例、腎功能損傷3例,毒副反應發生率14.3%;對照組分別為5、5、5、7,毒副反應發生率33.8%。觀察組的毒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χ2=7.130,P<0.05)。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AST、ALT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隨訪至今,觀察組的平均生存時間為(29.22±2.44)個月,中位生存時間為(18.89±1.84)個月,顯著長于對照組(30.10±1.94)個月和(18.29±1.99)個月,(t=12.204,P=0.000;t=11.984,P=0.000)。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肝功能變化對比(U/L, 均數±標準差)
原發性肝癌預后極差,當前在我國的發病率人數逐年增加,根據發病程度治療,B期與C期肝癌患者基本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指征。并且肝癌患者為多中心發病,病灶在肝葉、肝段內散在分布,也使得肝癌根治手術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常肝臟主要血供來源于門靜脈(70%以上),而肝癌的血供主要是肝動脈(95%以上),這種變化為介入治療提供了基礎[4]。肝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可使得肝動脈被閉塞,腫瘤細胞缺氧缺血死亡,從而達到治療的目標[5]。微波消融屬于高熱消融,通過電磁波加熱使組織局部溫度上升至60~100℃,干擾DNA和RNA合成,導致蛋白質變性,使腫瘤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達到“燒死”腫瘤細胞的目的,并且由于熱效應加快局部組織血流量及淋巴循環,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6-7]。
本研究兩組的治療效率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觀察組毒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波消融治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治療效果。提示栓塞介入治療可對肝功能的傷害進一步加深,堵塞血管,并且患者對于介入治療的耐受性下降,治療后的預后效果差,為此肝癌患者肝功能保護和進行介入手術同樣重要。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AST、ALT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波消融治療具有一定的肝功能保護作用。有文獻表明,微波消融治療,對患者肝功能及其他組織器官損害小,能有效保護肝臟,減少血清轉氨酶和肝細胞的變性壞死[8]。本研究隨訪至今,觀察組的平均生存時間與中位生存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波消融治療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不過本研究缺乏前瞻性隨機對照且病例數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研究偏倚,且微波消融的作用機制還不明確,將在下一步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