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濤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交流的語言工具。學習語文不僅能讓我們明是非、懂道理、做真人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品質。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以說學好語文我們將會受益終生。可是目前許多學生能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但就是不喜歡學習語文,寧愿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其它學科上也不愿多花一點時間學習語文,讓語文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遇。語文學科目前的不利境遇,究其原因有:教師因素,社會因素,學科因素,學生自身因素等。
一、結合學生自身因素我從以下方面分析學生為何不喜歡學習語
(一)學生急功近利
任何學科都有自身特點,特別是語文學科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靈,它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內在素養。學習語文是一個內化的過程,需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不要希望能夠速成,短期內也不可能看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語文要長期積累不斷學習才能有所提高。可是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生特別是高三學生作業多、課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相比其它學科語文上短期內花費的時間、精力和成績并不一定成正比。而學生卻更加關注的是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提高成績,語文學科在這方面則不占優勢,即使投入很多時間去學習語文,短期也沒什么見效。如果把時間投入數理化,見效往往非常大。對于文科的政治、歷史來說,回報率也非常高,相對語文學科來說,語文這科的變數卻很多。即使有一些人,平時語文成績很好,到了高考也不一定會出色。相反,有一些人平時不花費時間學習語文,考試上卻考出驚人好成績。因此學生不愿在語文上花時間。相對語文來說,數理化等學科失手的概率比較低,所以在這些學科投入時間還是比較保險。高考成績是看總分,所以每一位考生都是在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學生寧愿學其它科目也不愿學習語文。同時語文考試與課本關聯不大,課本上的內容未必考,因此許多學生認為上課認真學習語文未必得高分,不認真學也不會太差,上課想聽就聽,想學就學不學也行,于是語文往往被“打入冷宮”相比數理化備受冷落。
(二)學生自控力差,動機缺失,認識不足
語文具有學習階段比較長,閱讀量大,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可是許多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學習語文不能耐心堅持、隨心所欲,不能長期把精力與興趣集中到語文學習上來。如此下去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可能養成,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很難對語文產生興趣,更不可能集中精力靜下心來盡心大量閱讀。而沒有大量閱讀或是廣泛閱讀面,也很難有扎實的語文基礎,這勢必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就會被拋的越來越遠。
二、針對上述問題我從以下方面提出高中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的應對策略。
(一)讓學生端正語文學習態度
語文學習不應急功近利應學會“文火慢煮”,語文學習也是要講究火候,要文火慢煮,不是急火,是悠悠的小火。煮一鍋味道鮮美的湯,必須文火慢煮,文火入味。學語文絕不是學數理化,數理化可以大火猛攻,就像在攻城,語文學習就像在攻心。學習語文不可以用大火,一部經典,一首詩詞,要含英咀華。高中生特別重要的是博覽,是拓寬視野;需要的是寬廣的學習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自由空間。同時要靜下心學會積累,積累是語文學習的經驗。“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一個人積累的越多學問也就越大。單獨的語文考試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力。所以語文學習是一個慢慢提升內在修養和人格品位的過程,不應急功近利。
(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人都強調了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對語文感興趣,才能主動積極地學習的語文。
1.注意激勵,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過:“教育教學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因此,在生活方面對學生愛護體貼,在思想行為上理解尊重,在學習方面培養指導,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形成一種積極、和諧、愉快的教學心理環境,以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我在上課時,決不放過學生的每一處“閃光點”,例如“你的思維真靈活,可以看出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讀你的作文,簡直是一種享受,謝謝你”,“你文采出眾!”等等。我及時地表揚、鼓勵,“你是個很有愛心的學生”,“你的字好漂亮”,“你的聲音很甜美”,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喚起學習語文的熱情,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開展活動、拓寬空間,師生換位。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學習,達到師生互動。其實,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不要老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如此,課堂氣氛才能融洽、熱烈,學生才能樂學、好思,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按時完成,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提高。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語文課活起來,不要局限于上、下課的形式,形式多變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會在玩中獲得知識。
“學習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作為學生,一定要認識到學文學科的重要性,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端正態度,克服功利思想,感受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讓我們鼓起理想的帆,加滿前進的油,在語文航船的引領下去遨游那充滿神奇的服知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