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新課程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強調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個體、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尋求個人理解知識建構,確立了新的知識觀,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和個性化。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主動”是學習的甚礎和前提。
一、正確認識學生和學生學習,真正擺正學生的位置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學最終的目的,是真正實現學生主動學習,得到自我教育與發展。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雖然教師進行了適當的啟發提問,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但一切教學環節都在教師的控制下進行,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缺乏主動參與,主體地位不能體現。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和知識不是容器和水的關系,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使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知識。美籍匈牙利數學教育家喬治·玻利亞說得好:“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么卻更千百倍的重要。思想應當在學生的腦子里產生出來,而教師僅僅只應起一個助產婆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決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要遵從三個原則:一是教師要服從于學生的原則,當學生思維方向與教師不一致時,不能要求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該服從于學生;二是教案要服從于課堂,當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不一致時,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以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三是進度要服從效果,當學生進行探索、研究、討論而占用了較多時間時,不能為了趕進度而打斷學生的活動。
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及真實的思維活動,一切活動圍繞學生展開,這是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是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突破口。
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走在教師的前面
以往教師在課堂上“獨唱”與“領唱”的地位不可動搖,在此情形下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感覺走,這種教學模式又怎能起到“保底不封頂”的理想成效,學生也只能在教師定制的框架中發揮僅剩的一點點主動性。人本主義思想代表者羅杰斯也提出了“停止教學,開始促進”的口號。要讓學生主動的學,必須還學生主體地位,課堂上必須讓學生自己主動尋找自己的感覺,要由學生來“主唱”。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走在教師的前面,以便判斷其前進的步伐,研究教師如何調整自己的進度、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承受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
1.“先學”導教
“先學”導教是讓學生先自己預習新知,記錄自己的預習收獲、創新、發現疑難問題。教師利用這些“先學資源”來指導備課和上課,研究學生的學勻基礎與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出備課誤區,真正做到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先知”導教
先知者為“師”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可啟發我們教師對師生、生生之間的地位進行重新認識。擁有幾十個不同水平的學生的班集體中必然存在著時時變化的“先知”者,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先知”資源,以他們為“領頭羊”去叩響一扇又一扇知識大門,教師甚至可以讓出“上課”、“板書”的絕對地位,讓班中的“小老師”們站起來、走上來,說起來、做起來、動起來,教師則在一旁把握方向、適時點撥,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多向交流學習的時空中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3.“先評”導教
“先評”導教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評價資源(指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感、學習狀態、學習成效和生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及對教師等的評價),從而調節對學生學習思想、技能、方法的指導。如評價學生試卷時,先讓學生對自己的卷面狀況作自我分析和評價,找出自己進步的地方,出錯的原因,提出注意點、疑難處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評價學生,學生愿聽、愿學,能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三、讓“活動性”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活動性”不僅指學生形體上的運動,而強調的是學生作為主體對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個體行為,是學生自身的認知活動,是其他人和物所不能替代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教學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數學”這個思維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指導學生看、說、動、想。看,就是觀察,即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地感知,因為感知是思維的基礎;說,即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反問、多爭論,并能運用數學語言回答問題,復述知識;動,即讓學生動手操作、演示、實驗,并讓學生自己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想,即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堅持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按照“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數學建模、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學生的思維指路、搭橋。
四、教學重心的轉移并不等于教師作用的淡化和責任的放棄
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教師的作用時指出:“現在要敢于教,還要善于教,只有教師教得好,學生才能學得好。”這句話現在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應該明確一個觀念,即學生自發狀態下的學習和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不是一回事,后者事前有適當的指導,事后有切實的考查,目標更明確,效果更顯著。我們所提倡的以學為主,既是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視強調,也是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數學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其前提是在教學條件下的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要深刻認識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和教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