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鼎
【摘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網絡化進程的加快,網絡安全意識薄弱、防范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大學生網絡行為違規、侵權、暴力以及犯罪等問題日益嚴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現狀的調查,比較分析,從網絡本身、大學生本身、學校網絡教育管理以及國家網絡安全法治體系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安全意識 法律對策 防范能力
1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也在高速發展中形成了比現實社會更新更復雜的關系,在與道德、法律拉開距離的同時滋生著各種問題甚至犯罪。步入十八歲不久的大學生群體,生活在網絡大數據包裹著的信息化圍墻里,復雜的社會關系對他們圍追堵截,讓他們手腳無措,往往因為自我保護意識的薄弱、自我保護能力的弱小,更容易陷入網絡迷潭、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或者加害者。因此,針對目前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防范能力低下所引發的網絡違規、網絡侵權、網絡暴力以及網絡犯罪等諸多問題,尋找相應的法律對策迫在眉睫。
2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防范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2.1網絡自身特點
網絡自身特點隔離現實道德法律,形成失范的網絡“道德”,網絡法律缺席,引發網絡環境安全隱患。網絡伴著高速的經濟發展迅速成長,有點早熟,實則年紀不大,它的行為規范、準則即網絡“道德”還在形成之中,并且由于網絡本身虛擬、自由、容易沉迷的特點,加上具體網絡法律的缺位,相對于經過千萬年歷史沉淀的現實社會道德,網絡“道德”在隔離現實社會道德的網絡主體的失范行為下走向失范,又反過來引誘出網民進一步的網絡失范行為,兩者相互作用,惡性影響循環加持,形成充滿網絡安全隱患的網絡環境。
2.2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自身因素導致網絡迷失,降低道德、法律意識,放縱心理導致網絡失范行為。當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加在一起,又面臨著紛繁復雜的網絡虛擬世界,大學生往往會選擇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實現自我訴求。無論是多方的機會,還是大學生本身情緒宣泄、人際溝通、獵奇好勝等心理的需要,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作為網絡主體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整體上雖然偏屬于積極向上的范疇,但是發展上并不均衡,又在成熟的關鍵期,心理的自負加上放縱,往往更容易受外物誘導走向偏差。
2.3高校教育和和管理缺位
高校教育與管理缺位等于最近管理缺位,造成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意識淡薄,網絡失范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出現大規模網絡安全問題的后果。大學是大學生的小社會,最貼近大學生也是最容易有具體作為的管理點,但高校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和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相對滯后,高校大學生得不到最近的網絡安全教育管理,網絡安全問題也得不到最快的解決,造成后果后往往令人痛惜。
2.4網絡安全法律保障不力
網絡安全法律保障不力導致網絡安全事件在發生前不能及時預警、消滅源頭,發生進行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阻止、解決,發生之后往往只能任事件發酵,由網絡延伸到現實,由現有的網絡法律輔助現實法律在最后收拾殘局。網絡安全法律保障包括但不限于網絡安全法制體系的完善,它要顧及網絡安全事件的前中后,不亞于一套現實的法制體系,同時還要鏈接現實法律,求同存異,可以便捷高效、可行地提供給網民及時的網絡法律救濟。現行的網絡安全法律在網絡事件處理方面已經有所建樹,但在網絡救助方面確是空白一片。
3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的法律對策
3.1健全網絡安全法律保障體系
一是立法保障。中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問題的基本法是《網絡安全法》。這是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依法管理網絡和解決網絡風險的法定砝碼。法治是互聯網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但作為基礎性法律,只為網絡安全法律保障提供了原則性規定,相關部門在進行網絡監管的時候,往往缺乏明確的規定和依據,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需要我們不停地更新與完善,不僅要追上網絡發展的勢頭,還要能反過來壓過網絡,形成完整的網絡法律體系,使得在網絡方面有法可依。只有整個社會的網絡立法體系完善了,大學生處在網絡中才會有基礎的法律道德制約,網絡行為才不至于沒有限制,走向失范。
二是執法保障。相關部門在進行網絡執法的時候,往往面對法律條文不知所措,復雜的網絡關系使得網絡事件更為復雜,對于網絡犯罪權限的管轄、取證等等問題,出臺相關具體的司法解釋對與網絡立法至關重要,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盡快推出,執法的第一步是有法可依。網絡執法除了過程嚴,結果也要嚴,這是執法的第三個問題,違法必究。法律之下人人平等,重拿輕放不僅僅是對法律的褻瀆,更會使網絡安全執法保障成為一個笑話,一個公正的執法結果才能樹立令民眾心底信服的威信,才能打擊網絡犯罪的滋生,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網絡安全。
三是社會治理保障。社會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的健全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只有整個社會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的形成,才能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干凈”的網絡虛擬世界。首先,要提高網絡安全水平就要網絡技術的更新與運用,提高網絡監管水平,網絡分散式的結構對網絡主體的控制有點先天不足,為了更加全面地監督網上大量的信息,規范網民的網絡行為,解決網絡的諸多問題,新技術的研發將后天彌補原來網絡的本的缺陷。其次,社會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的關鍵點之一是凈化網絡的源頭,我們除了研發信息過濾技術,從源頭上及時辨識和過濾不良信息,還可以尋找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信息過濾的效力,對污染網絡的源頭共同抵制。最后,社會網絡安全治理體系建立網上行為指導規范,要大家彼此的監督,主導網絡輿情的導向、引導網民網絡行為是政府的責任,而作為公民的我們,互相監督彼此的言行,對違反規范者提出制止甚至舉報,讓法律與道德清晰地跟著每一個人心。
3.2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法治教育管理制度
大學是一個環境較單純的小社會,大學生是這個社會的主要組成,大學生的網絡安全主要從學校人手,健全高校網絡安全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法治教育制度。網絡安全法治教育除了改良各種各樣的授課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等種種專門課程,還可以開設各種各樣的網絡課程,規定選課的種種例如讓學生每學期從中選出至少一門的網絡課程,對實際案例剖析發現,提高大學生網絡法律法規理解認識,可以有效增強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此外,可以將其他課程與網絡結合,當我們無法與網絡剝離,學會正確使用網絡是對網絡安全法制教育的實踐,讓每個教師參與進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可以及時發現解決安全問題,加強大學生對網絡安全法制教育的認知。
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法治管理制度。完善高校網絡安全管理規章。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目前大學校規上關于網絡的規定不是一紙空談就是缺乏可執行性,以大學原本章程為基礎,分別出臺各自領域的校園網管理規章制度,具體到校園網的使用規定、大學生校園論壇貼吧的管理辦法等等,具體到每一種行為。同時,規章制度的制定不能違反法律,遠離大學生、給大學生生活帶了不便,反而使新的規則遭到大學生的抵觸,產生逆反心理。
加強校園網建設。學校網站是學校根據學生人數或教師的工作人數建立的一對一的網站平臺。由于身份直接對應于現實,教師和學生的網絡行為與現實相對一致,監督也不是很難。相比而言,校園網站的軟件和硬件的完善則重要得多,好的校園網站安全軟件和便捷方便的網站管理可以給學生更好的使用體驗和安全保護。此外,校園網是大學生在校上網的重要硬件設施,加強對校園網的建設,有利于對大學生上網的監督與管理,有利于校園網絡環境的凈化。
3.3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法治意識
所有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根源還是在于大學生自己網絡安全意識的薄弱和防范能力的低下,俗話說靠人不如靠己,端正自己的態度,提高自我網絡安全意識,加大網絡安全防范能力才算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首先要端正網絡態度,反思網絡言行,道德自律,嚴守法律。其次,不盲從、不偏信,時刻保持理性的邏輯思維。在參與網絡熱點事件時,要理性思考,時刻謹慎,努力提升自身的分析、批判、溝通能力,同時要培養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不要淪落為“小人”的幫兇甚至網絡受害者的主要兇手。再者,提高自身的網絡技術水平,自覺學習有關網絡安全的基礎知識以及最新技能,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網絡安全意識以及防范能力。最后,不貪方便、不貪便宜、不貪感情。網絡已經給我們大開方便之門,不能為了一時的“便捷”隨意登錄網站,使用一些網絡信息,不經甄別的錯誤信息、網絡流言會造成不可挽留的后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網絡陷阱的背后都離不開貪圖小便宜的心理;網絡中有很多犯罪都是朝熟人或者假借熟人下手,當你發現不對,虛假的“感情”不值得留戀,聯系警察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否則不是淪為受害者就是成為幫兇淪落深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現狀的分析,從網絡本身、大學生本身、學校網絡教育管理以及國家網絡安全法治體系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一是健全網絡安全法律保障體系;二是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法治教育管理制度;三是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