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婧
【摘要】要解決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幫扶和內生的關系、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的關系,就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群體,精準施策,對癥下藥,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構建長效的扶貧脫貧防貧機制,強化作風建設。
【關鍵詞】全面脫貧 內生動力 作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醫療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脫貧減貧之路。但是,扶貧工作的難度并未有所降低,剩下的貧困人口多分布于深度貧困地區,可以說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刻理解全面脫貧的深刻內涵,既要注重脫貧的全面性、精準性,也要注重脫貧的持續性、穩定性;既要夯實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作,也要織密防貧的長效機制。
群眾收入低、基礎設施差、產業基礎弱、資金缺乏、位置偏遠、觀念陳舊、人才匱乏等,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特點,整體性、連片性貧困較為普遍。同時,深度貧困地區返貧壓力較大,脫貧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較弱。因此,我們必須要構建全方位的扶貧格局,全面夯實基礎性工作。
一是要夯實思想認識基礎,克服松懈厭戰的心理以及錯誤的政績觀。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因此,必須要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原則,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二是要夯實財政支持基礎。完全依靠深度貧困地區自我脫貧,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擴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進中央資金支持制度化、長效化,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三是要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要進一步發揮深度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等。同時,可以推廣“入股+分紅”的參與模式,鼓勵貧困群眾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四是要夯實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基礎較差是制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的長期性因素。因此,必須要健全完善深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規劃,加強水電路訊郵等基礎設施建設,讓貧困群眾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五是要夯實人力資本基礎。一方面,要大力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為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注入動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技能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等,培養本地人才。六是要夯實對口幫扶基礎。要進一步構建全國范圍內的對口幫扶制度,為深度貧困地區輸送優質資源。
隨著各類幫扶措施的精準到戶,一些貧困戶卻犯了“盲目癥”“懶惰病”,“等靠要”思想使其不再有脫貧致富的動力和激情。事實上,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猶如鳥之兩翼,互為補充,缺一不可。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精神扶貧既關乎扶貧工作的成敗,也影響社會正能量的凝聚。一些貧困群眾由于社會地位、周邊環境、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等原因,出現了自卑、孤獨、無助等消極心理,使得扶貧工作的推進異常艱難。對此,我們必須要精準對焦、綜合施策,強化脫貧意識,樹立脫貧信心,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熱情和內生動力。
一是要以文化筑魂。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涵養農村的文化環境,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同時,要宣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典型人物及事跡,強化示范引領作用,促進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二是要以氛圍渲染鼓勁。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微博等媒體,宣傳好黨和國家扶貧脫貧工作的偉大成就和堅定決心,激發貧困群眾的干勁。三是要以人文關愛暖心。要充分發揮一線扶貧干部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定期開展各類送溫暖活動。四是要以心理輔導拔根。可以組建心理扶貧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志愿者等的作用,摸清貧困群眾的心理情況。對于存在心理依賴的貧困群眾,可以進行面對面的談心談話,幫助貧困群眾敞開心扉面對生活,腳踏實地奔小康。
扶貧工作不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而是我們黨的初心使命以及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要用繡花的功夫做好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從而實現全面穩定持續脫貧。當前,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長效機制建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有的地方已經進行了初步嘗試,比如,河北省出臺了《關于建立精準防貧機制的指導意見》。扶貧脫貧防貧機制建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總結成功經驗,建立長效機制。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總結提煉,形成長效的制度。二是要補短板、重創新、求實效。要對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等的各類幫扶措施進行補充和完善,使之更好地為貧困群眾服務。比如,產業扶貧方面可以采取以工代賑、勞務補助等方法,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健康扶貧方面可以進一步擴大范圍,解決貧困群眾的看病難題;金融扶貧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審查制度,強化對口幫扶的針對性,等等。三是要健全完善防貧機制。可以將非貧困的低收入家庭、非穩定的脫貧戶,以及遇到重大災難、疾病、事故等的困難家庭,列為防貧對象,分別建檔立卡,實施動態跟蹤監測,防治因病致貧返貧。
當前,面對上級密集的檢查考核以及嚴肅的追責問責,一些扶貧干部不堪重負,出現了懈怠心理,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等不良風氣逐漸蔓延。作風問題解決不好,扶貧成效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是要強化作風建設。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通過開展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教育,讓扶貧干部深知扶貧事業的偉大,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同時,要建立完善日常管理制度,使經常性教育與經常性談心談話結合起來,及時關注并解決干部的心理問題。二是要緊盯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要嚴格監管扶貧資金的流向以及扶貧項目的發展情況,一旦發現問題,要嚴肅追責問責。三是要糾正泛濫式的督促檢查。督促檢查泛濫導致基層干部工作壓力巨大,沒有時間抓政策落實。對此,我們必須要貫徹落實《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的精神,規范督促檢查的頻率和次數,減少基層工作壓力。四是要堅決抵制“留痕主義”。“留痕主義”是應對督查多、考核多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形式主義,使基層干部負擔沉重,因此,必須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抵制。五是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要探索構建結果導向和過程導向兼顧的考核模式,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領導干部勇于負責、敢于擔當。
(作者為黃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袁金輝、湯蕤蔓:《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困境及路徑選擇》,《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②程楊松:《心理脫貧是全面脫貧的重要考量》,《老區建設》,2017年第17期。
③徐令義:《加強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