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遙
【摘要】紅色文化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現象,形成于革命時期,蘊含著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國各省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亟待開發,應加大對城市紅色文化項目的投入、開拓城市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加強城市紅色文化人才保障,提升城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城市 紅色文化 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譜寫紅色文化歷程,保留下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在當時激勵民族奮進,在現代社會也起到警醒作用。鑒于紅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政府應通過加大項目建設、拓寬宣傳渠道、提供人才保障,全面提升城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
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我國紅色文化歷史悠久,許多省市均有著優秀的紅色文化基因。提升城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需要加大紅色文化項目投入,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效應,促進紅色文化廣泛傳播。紅色文化旅游應牢牢把握紅色主題,結合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突出重點。以安徽省為例,該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本著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的態度,安徽省圍繞革命遺址及紀念館,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六安獨山鎮、岳西鷂落坪、涇縣云嶺鎮等一系列紅色文化旅游圣地興起,就是借助品牌效應,成為安徽省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拓寬紅色文化產業融資渠道。提升城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扶持。在過去,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賴政府投資,部分省市財政實力有限,導致諸多紅色文化項目“擱淺”。對此,應拓寬紅色文化產業融資渠道,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進入紅色文化產業,促進紅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一方面,可效仿德國、法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由政府聯合國有銀行,設立紅色文化產業融資平臺,鼓勵企業參與紅色文化產業建設,由政府和國有銀行提供貸款,共同分擔項目建設風險;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可與紅色文化產業協會共同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擴建、修繕、維護各地紅色文化資源,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信貸、眾籌等方式,擴大專項基金來源。
為確保紅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在爭取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關注紅色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著手提升紅色文化產業附加值。相比其他產業而言,紅色文化產業生態環保、資源損耗低,屬于綠色發展行業,政府應給予支持。以湖南省湘潭市為例,湘潭市政府聯合光大銀行,發行紅色主題信用卡,政府給予光大銀行稅收優惠,光大銀行為持卡用戶在紅色景區消費給予折扣,借助政府和企業聯合提升紅色文化產業附加值。同時,政府還可與保險企業合作,推行紅色文化投保服務,由政府給予保險企業補貼,保險企業為革命老人免費提供保險服務,既為保險企業塑造了良好形象,又給予革命老人切實的幫助,推動紅色文化與綠色經濟共同繁榮。
在當今社會,傳統媒體在公眾生活中仍具有很高的覆蓋度,應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等渠道,積極宣傳城市紅色文化,保證城市紅色文化具有基礎影響力。傳統紙媒雖然影響力下降,但受眾范圍廣,依然能夠在宣傳紅色文化中作出貢獻。可在紙媒上宣傳紅色文化旅游景區、講述紅色文化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始終能夠保持較高刊登率,防止公眾淡忘紅色文化。相比紙媒而言,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更大,應鼓勵電視媒體播放紅色文化影片、插播紅色文化公益廣告,以現代的手法展現紅色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

挖掘新媒體傳播潛質。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影響力日益提升,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獲取新知的最主要途徑,紅色文化傳播自然離不開新媒體支持,要用全新的語言講好中國紅色故事。現代網絡社會,門戶網站關注度極高,應在各大門戶網站發布紅色文化公益廣告、紅色文化文章,這既能夠豐富門戶網站內容,又能促進紅色文化傳播。此外,紅色文化還應擴散到社交媒體平臺,利用社交媒體互動性、交流性,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質量。以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官方微博為例,通過發布紅色文化資訊、舉辦紅色文化征文、講述紅色文化故事等方式,該微博已經擁有近5萬粉絲,由此可見,紅色文化在當代微博圈中占據重要地位,依然受到極大關注。
提高線下傳播配合度。戶外廣告展示是彰顯紅色文化的主要方式,應在各省市主干道、市中心、車站設置戶外公益廣告,用精煉的語言展示紅色文化魅力。同時,公交車、地鐵是公眾較頻繁接觸的交通工具,應在車站、車廂內播放紅色文化公益廣告。以上海為例,上海地鐵與上海市委宣傳部合作,開設“紅色列車”,該班地鐵全部展示紅色文化,介紹沿線19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列車”一經推出,引發上海市民爭先乘坐,可見,紅色文化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此外,紅色文化宣傳離不開文藝匯演、展覽講座的支持,相比其他方式,文藝匯演、展覽講座能夠更深刻的挖掘紅色文化根源,詳細講述紅色文化故事,滿足公眾對紅色文化的深入需求。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彰顯我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加強紅色文化研究,有助于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一是設立紅色文化研究機構,各省市應成立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紅色文化發展辦事處,聚集紅色文化人才,用心鉆研紅色文化理論,以更加成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助力各省市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二是要重視高校紅色文化科研成果,高校在紅色文化研究中具有天然優勢,各省市應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項目提供資金,鼓勵高校設立紅色文化研究課題,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理論,促進區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三是注重紅色文化項目成果轉化,紅色文化不應局限在理論范疇之內,開展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應提高紅色文化科研成果轉化,確保紅色文化研究能夠帶動區域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城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
紅色文化項目建設、紅色文化傳播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高校在人才培養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應健全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為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事實上,隨著紅色文化的興起,紅色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對此,高校應及時關注紅色文化產業,為紅色文化產業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可設置紅色文化相關專業,培養方向主要是紅色文化旅游開發,可以將紅色文化專業作為旅游專業的分支,重點傾向于紅色文化理論基礎、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同時,為吸引學生投入紅色文化產業,應為紅色文化專業學生開辟直接就業渠道,經高校推薦優先錄取。這樣不僅能夠解決紅色文化景區發展中人才匱乏窘境,也能緩解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優化紅色文化人才結構。鑒于我國地域廣闊,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不同地區在紅色文化人才培養方面重視度存在差異,導致紅色文化人才區域分布不平衡,應積極鼓勵人才流動,平衡區域性人才差異。受經濟條件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高校眾多,專業人才眾多,但紅色資源略顯不足,應鼓勵東南沿海紅色文化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區,充分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幫助中西部地區建立紅色文化產業,提升中西部地區紅色文化影響力。同時,中西部省市也要積極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在資金、戶口、住房等方面滿足紅色文化人才需求,確保紅色文化人才能夠扎根中西部,專注開展紅色文化研究,助力紅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常勝:《紅色文化資源效用:現實考察與理性審視》,《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