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煜 韓江雪
【摘要】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雖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消費減速,但對于消費市場而言并無太大的負面影響。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雖然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消費對于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絕對的。我們評估消費增速或降速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是要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從而作出更為理性科學的判斷。
【關鍵詞】擴大內需 居民消費 消費減速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擴大內需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居民消費是擴大內需的主要動力。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增長潛力巨大,為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消費群體來看,年輕人正日益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他們的消費習慣日益網絡化、品質化、新奇化。對于傳統的大宗消費產品,他們似乎并不十分熱衷;在對產品的選擇上,他們表現出更加多元化的傾向。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雖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消費減速,但對于消費市場而言并無太大的負面影響。消費減速的重點不在于速度放緩,而是在于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了更加正面的影響,使之趨于理性化。這種以“質”代“量”的消費趨勢無疑有利于消費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產業升級。居民對于生活消費品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勢必會對傳統汽車行業造成影響,改變居民對傳統汽車的消費習慣。不過,這并不能說明汽車行業的整體低迷和衰退,因為這是行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消費減速現象的出現,可能存在于一個行業的轉變時期,或者出現于消費心理的轉變階段。當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更新換代產生不適應感,或者需要更長時間去適應消費產品市場的轉型時,就會出現消費減速現象。
擴大內需依賴于消費升級,對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而言,他們的轉變一方面受消費產品市場導向、消費產品更新換代的影響,比如消費者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的轉變,也會催生新的消費群體。產品口碑、科技便利、經濟適用等因素,也都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居民的消費轉移,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整體消費在某一階段、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減速。
另一方面,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也會引導消費市場的發展,從而帶來消費升級的可能。居民的理性消費能夠減少消費市場的躁熱,從而轉向對品質化、科技化、便利化的追求。作為一種消費升級的體現,品質化、科技化、便利化的消費取向能夠促使社會和企業反思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從而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更新換代。
經濟的發展狀況勢必會影響居民的消費水平。從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來看,經濟的增長同居民消費水平成正相關關系。居民消費減速的一個最直接表現,就是消費熱情的下降,而消費熱情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對于自身經濟狀況的評估。經濟衰退或回落對于居民基本生活消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另外,居民對于大宗商品的消費占個人消費總量的比重過高,如購房、買車等,也會影響居民對于一般性產品的消費。同時,消費減速還影響著居民的消費信心。如果一些居民對某些產品的未來發展不看好,或者是對相關產業的發展沒有信心,他們就會寧愿將錢放在銀行,也不愿去消費或投資。因此,國家和企業要想調動居民的消費熱情、擴大內需,就要在增強居民的消費熱情方面下功夫。
近些年來,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應該如何客觀看待經濟減速及其所帶來的消費影響?我們要明確,我國經濟發展的減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也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結果,這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這一背景下,一些產業發展速度放緩也是正常現象,居民消費因此而減速,并不一定是壞事。相反,過熱的消費不僅會讓消費者變得盲目,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還極有可能對居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多年來的發展經驗證明:經濟降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能夠使總需求與總供給相適應,這實際上是對居民消費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此外,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是我們近年來面臨的外部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消費水平。
消費對于經濟發展而言,既是“因”,又是“果”,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生產決定消費,但是消費也可以作為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在一定時期內,提升居民消費水平、擴大內需,可以增加經濟的活力,增加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但同時也要看到,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言,尤其是像我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雖然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消費對于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絕對的,我們評估消費增速或降速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是要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從而作出更為理性科學的判斷。
引起居民消費總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這體現了不同消費群體在消費能力上的變化。消費結構揭示的往往是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財富下的分層,傳統消費品購買力的下降,反映出的不僅僅是消費傾向的轉移,更是消費群體的分層。居民對于傳統耐用消費品(例如車子、房子等)消費總量的下降,說明了耐用品消費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或者耐用品市場的活力不足,導致居民無力或者沒有欲望再繼續購買,這就造成了消費市場的自然萎縮。同理,居民對服務性消費品需求的增長,則代表著此類消費市場和消費人群的擴大。不同類別消費市場的總量和價值總量是不同的,從居民消費的整體結構來看,大宗耐用商品消費被服務性商品消費所替代,必然會引起居民消費的降速和消費總量的下降。
居民收入同居民消費在整體上是正相關的,消費的降速意味著收入的相對降速,這里的相對降速是指居民的收入與生活開支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在社會經濟發展總量上,這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體現,因為一個人消費減少,另一個人消費增加,社會消費總量仍然能基本維持平衡。而真正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消費結構的變化所引起的深層次問題,即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現象正在日益凸顯。例如購買住宅,一個家庭可能只需要一套,但是有的人會囤積好幾套,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飽和、房產價格的居高不下,很多居民會覺得價格越來越難以承受,或者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未來走勢持悲觀或觀望態度,這就影響了中等收入及以下群體的消費熱情和消費行為。消費能力的差異導致了消費與投資結構的失衡,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差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國家對于消費群體的引導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應當實現消費的不斷“下移”,制定推出更多惠民利民的消費政策,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長,從而使消費市場與居民收入水平相適應。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于擴大內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均為河北北方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6年度項目“跨域治理做優冀西北生態涵養區的戰略措施研究”(項目編號:HB16YJ0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劉煜輝:《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減速?》,《社會觀察》,2012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