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杰 張鑫
【摘要】農村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由于其準入門檻低、作坊式生產經營、同業集聚性、產業鏈協同性等特點,農村電商具有極大的“普惠”價值。因此,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村電商的“普惠”價值,應該健全農村電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實施品牌化、差異化策略,以及提高電子商務扶貧開發水平。
【關鍵詞】農村電商 電商扶貧 “普惠”價值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在消費升級和促進“三農”發展的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張,逐步成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農民收入增長的新路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商務模式,在農村生產模式的交互融合下,促使農村電商呈現出一定的“普惠性”特點,這種“普惠性”也更好地促進了農民的就業、脫貧、增收,具有“普惠”價值。
農村電商準入門檻低。相比于其他實體產業,如養殖業、餐飲業、手工業等,農村電商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不受時間、地域、資金的限制等,起步資金較低,所面臨的市場也是全國性的市場,完全體現了草根創業的特點。特別是對于許多在外打拼的農民,可以通過積累相應的經驗、資源,結合本地資源優勢或從外攜帶項目創業,從而吸引大量返鄉青年和農民工依托農村電商創新創業,帶動農村草根創業的熱潮。一旦經營成功就會帶動身邊更多的農民加入,形成更大規模的草根創業群體與群落。這改變了以往創業依賴較高啟動資金、產業資源的特點,從而可以惠及到更多農民。
農村電商生產采用作坊式經營。在生產經營方式上,農村電商多以家庭或家族單位成員的住宅或宅基地作為加工場所,實現一定的生產、加工、經營、貯存等,其員工多以家庭成員或少數雇員為主,成員分工明確,生產工藝相對簡單或者以模仿為主。這種傳統農村手工藝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與電子商務模式的結合,呈現出新的優勢與特點,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村加工生產的成本,有利于農村松散的生產方式、家族式生產關系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這種作坊式電商模式具有一定的易推廣和可復制性。
農村電商的同業集聚性。相較于城市電商的發展,農村電商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逐步形成一定的同業集聚性。一方面,在某個網商的帶動下,基于某個爆款產品會導致更多相同產業或產品電商的出現,形成同村同一個產業或產品的集聚;另一方面,基于本地特色或特產的電子商務也會形成同村網商的集聚,比如,草柳編家居用品、橙子、湖產品等,可能會出現在某個網絡平臺銷售的多個同村網店,這種同業集聚性也是農村電商“普惠性”的體現,能夠顯著增強農村網商的群體競爭力,但也會因為同質化可能帶來同業的惡性競爭。
農村電商的產業鏈協同性。不同于城市,在農村“熟人社會”中,村民間關系親近、往來密切、互相依賴,在這種情況下,基于一個村子電商的發展,會吸引和誕生同村或村莊間的上下游產業和服務,快速形成村落間的上下游產業鏈協同效應。如基于淘寶村的發展,部分村民會成為多個快遞公司的代理,與淘寶村網商建立物流服務關系,或是紙箱包裝制造廠入駐淘寶村,提供不同包裝的定制化生產,從而以某個產業為基礎帶動多個產業的協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收空間,實現更高層面上的“普惠性”。
目前我國經濟具有一定的二元結構特點,相比城市,農村生活水平較低、農業收入低,這導致很多農村的適齡勞動力外出打工,僅在農忙時回家干活,長期來看不利于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農村電商的興起,增加了農民在本地的創業就業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農民工回家創業開網店。數據顯示,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從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返鄉創業。返鄉創業的人又通過吸引周邊人群、產業協同,帶動了更多的人群就業創業,使得部分農民不依靠政府幫扶,通過技能培訓、相互交流、自主學習等方式,實現了創業與就業。
在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下,精準脫貧已到攻堅期,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時間緊、任務重,傳統貨幣及物質的幫扶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了“電商扶貧”模式的發展。相較于傳統扶貧方式,“電商扶貧”既能夠因地制宜,實現“精準扶貧”,又具有“造血模式”,實現扶貧的可持續性。通過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培育電商生態,可以挖掘貧困農村地區的經濟潛力,實現農民增收,并形成一定的產業鏈發展,是當前支持我國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農村電商以其同業集聚性、產業協同性的特點,又進一步促進了本地產業的集聚、上下游產業鏈的規模化,從而帶動了本地產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對部分種植業、商品加工行業,由過去的企業代工逐步升級到產品設計、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多個形態,實現了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并向二三產業轉型。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部分工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農業電商的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業態”產生的同時也提升了消費需求,以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來推動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體現了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普惠”價值。
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性,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制約,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電商發展所要求的網絡、物流體系甚至無法滿足基本需求。即便是一些電商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如淘寶村,也存在農村電商物流服務、資金扶持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農村電商需要。因此,要加強農村地區的網絡設施建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金融體系建設,通過建立農村電商行業協會、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等方式,推動農村電商的資源整合,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商貿、供銷、郵政各方共享硬件設施和網絡服務,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網絡建設。
加強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也進入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網店設計、推廣、營銷等方面。因此,對于農村電商來說,一方面要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幫扶下,通過各種培訓機會或線上線下交流活動,提高農民自身電商業務技能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政府和企業的人才引進等方式,引入精通電商業務、網店經營實踐經驗豐富且具有致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多重渠道,加強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
實施農村電商品牌化、差異化策略是未來產業轉型的必然路徑。因此,應從培育農村大中小網商群體入手,通過創立區域內電商品牌、引導部分農村網商轉型、扶持標桿企業等多種方式結合,實現農村電商的差異化發展。同時,通過農村電商間一定的優勝劣汰,優化農村電商的行業格局,推動農民就業,實現農民增收的良性發展,實現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原則,將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對于扶貧工作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積極鼓勵貧困地區的電商創業,通過資金扶持、物流網絡建設,增強貧困地區利用電商創業、就業能力;另一方面,要結合貧困地區當地特點,積極發展有特色的農副產品、旅游產品銷售,并鼓勵電商企業入駐貧困農村,構建多層次、靈活性的電商扶貧機制。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西部山區農業電商扶貧研究”(項目編號:HB17GL0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洪勇:《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商業經濟研究》,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