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理論創新與學術繁榮最好的時代,在對偉大歷史進程的見證和參與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當有充分的身份自覺,即要有使命自覺、立場自覺、問題自覺、方法自覺與話語自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 身份自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最復雜而獨特的社會實踐,理論創新與學術繁榮也迎來最好的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有充分的身份自覺,對自己所承擔的職業使命、對自己見證和參與歷史進程應有的立場與方式,應當有深刻的認識。
理論工作者是個體在社會分工體系中的職業身份,而這一職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使得我們必須明確它的內在價值和使命,才能堅持自己的職業選擇并取得一定的職業成就。
馬克斯·韋伯曾在題為《以學術為志業》的著名演講中談到,一個人選擇以學術為業,將面臨經濟上的窘迫、職業晉升上的困難,還要面對必然被人遺忘與超越的悲劇性宿命。那么,以學術為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韋伯的答案是,科學不僅是個人職業,也不止于個體生命,一個人選擇以學術為業,應當思考的是:“在人的生命整體中,科學的天職是什么?它的價值何在?”值得注意的是,韋伯在文中所謂的“人的生命整體”,是人類的生命整體,而不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直到今天,韋伯所說的以學術為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未真正改變。從經濟算計的角度而言,以學術為業并不是十分理性的選擇,因為學術研究的過程往往痛苦而清貧、漫長而孤獨。對于個體來說,選擇從事理論研究,固然是基于各種原因的個人選擇,但是,基于純粹的私人樂趣或是其他什么個人考慮,很難為堅持這一選擇提供足夠的長期的動力,這種動力,只能來源于對理論研究內在價值的認識。
理論研究是公器而非私器,就其根本而言,理論研究是一種理性的公共性運用,而非私人運用,它是將個體的智慧與努力貢獻于推進對我們自身與所處世界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使人們的美好生活得以成為可能。我國宋代理學宗師張載也曾論及學者的使命,他認為學者就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說,學者要為社會確立價值觀念、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成果、建設長治久安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既有著與所有理論工作者相同的職業使命,即將學術研究超越個體職業與生命,與人類的生命整體、國家與社會的命運相聯系,又要特別明確自己是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與實踐的見證者、闡釋者、參與者乃至引領者,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創新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基礎性工作。只要明確了自己的職業使命,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就不會追求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標新立異的學術觀點、不知所云的話語表達,也就不會像韋伯所批評的那樣,把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個人體驗”,看成是一項“表演事業”,而是以真誠、正直的態度,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自豪感,投身于學術事業,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中華民族復興大業。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定的立場無法避免,而且這是關乎能否正確揭示事實、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重要問題,而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立場。
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科學、實證成為了一種時代精神,人們主張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重構關于人類社會的知識,使之成為“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以“價值中立”為前提,要求研究者徹底避免價值判斷,將研究限制在事實判斷的范圍之內。然而,完全價值無涉的“社會科學”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為,一方面,人是社會歷史性存在,每個人總是基于某種立場來觀察與分析社會生活,“事實判斷”往往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前提,或成為一定價值判斷的基礎。事實上,不僅社會科學不可能做到“價值中立”,即便自然科學也是以“科學的方式把握世界是有意義的”這一無法科學證明的價值預設為前提。另一方面,世界是復雜的有機整體,人們從任一特殊的立場與視角出發,只能看到世界的某個或某些側面,但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基于不同角度的關于世界的經驗,從而使人們能更全面地看待現實。因此,正視并且尊重不同的立場與視角,顯然是一種理性和必要的態度。
然而,這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可以拋開自己的根本立場。立場與視角固然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種立場與視角都能通向某種真理性認識,有時,不同的立場與視角就是真理與謬誤的根本對立。比如,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資產階級的財富增長是基于自己的投入獲得的利潤,而站在人民的立場,資產階級的資本得以增殖的秘密是剝削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哲學都是統治階級的哲學,人類史是被歪曲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從人民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實踐活動出發,撥開意識形態的重重迷霧,揭開人類歷史之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性的,它同時也是人民的,并且正因為它是人民的,從而成為科學與理性的學問,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應當是為了人民,并與人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聯。
鮮明的問題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的突出特點,馬克思主義在對時代問題的回應中產生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當有一種問題自覺,要以問題為導向,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馮友蘭先生曾經談到,哲學要講哲學史,即“照著講”,但是又不能局限于哲學史,還應當“接著講”,即要反映時代要求,要有創新與發展。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僅僅“照著講”,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本人向來批判的教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的背離,因此,我們還要“接著講”,這就要求我們有問題自覺。馬克思是一位有著強烈問題意識的哲學家,在他看來,“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就是要把握自己所處時代的根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對以往哲學史的“接著講”,而這種“接著講”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往何處去”這一時代問題的回答中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保持其科學性與解釋力,就在于它始終把自身與現實、與問題特別是時代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當然,哲學所關注的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諸多作為現象的問題背后的問題。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繁多,這些問題有真與偽、主與次、特殊與普遍、源與流的區別。所謂問題自覺首先是不回避問題、直面問題,其次就要從諸多問題中甄別出真問題、主要問題、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應當說,當代中國有一系列亟需回答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對于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而言,最不應當回避的總的問題就是中國道路何以可能的問題,它既包含對中國道路的經驗與教訓的理論總結,又包含對中國向何處去的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當緊緊圍繞這一核心論題,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中豐富和發展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領域與目的,并且因而有不同的研究范式與方法。面對地位獨特的研究對象,以及自身與研究對象的獨特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當對如何開展自己的研究有著深刻的認識。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獨特的研究對象,它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因而也具有相同特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既是為了堅持、宣傳、捍衛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也是為了更好地在實踐中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肩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成為簡單的意識形態宣傳者。理論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基礎性工作,作為一項學術研究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應當遵循學術規范與學術標準,運用學術語言、建立理論框架,將自己的價值判斷、政治立場建立在合邏輯、合科學的理論說明的基礎之上。同時,馬克思主義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包含文本、思想、理論、組織與實踐的綜合性社會文化存在,對這樣一個復雜的并一直發展的研究對象,只有嚴肅的、綜合性的、整體性的研究,才能認識與把握它。
另一方面, 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與自身的研究對象處于一種特殊的關系中,馬克思主義既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又是我們從事一切研究工作所依靠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從事的研究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又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的研究。就前一種研究而言,強調理論論說、學術研究是闡發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就后一種研究而言,則要求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要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貫穿于自己的一切研究中。
理論是系統化的知識,話語是理論的呈現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地包含著現實化與大眾化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因此應當自覺地構建一種大眾化的話語體系。
與以往的一切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學說,也是實踐的學說。這種理論自其產生之日起就要求自己的現實化,即內化為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外化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這種理論盡力使自己趨近于現實、達成對現實的深刻理解,卻從來不追求構建某種僅有學者才能理解的純粹的學術話語,而是要通過有效的公共闡釋實現它的大眾化、為人民所掌握,進而成為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對于通過難以理解的學術語言來炫耀智力上的優越毫無興趣,他們始終將人民,而不是純粹的學者作為自己的表達對象。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力求說得盡量簡單和通俗……我們希望工人能明白我們的解說。”所以,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不僅風趣幽默、文采斐然,令人讀來如沐春風、賞心悅目,而且總是盡量貼近普通人的知識與理解水平,努力做到兼顧思想性、學術性與可讀性、通俗性。
學術話語與生活話語確實產生和運用于不同場景,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正如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及其主要發展者所展示的,二者并非是不可溝通、不可互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者,馬克思主義在今天是否能夠通達大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是否有話語自覺,即是否清楚為誰說話、為何說話、對誰說話,以及要說什么話、該怎么說話。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不會沉迷于純粹的學術語言、哲學概念,而是主動靠近群眾、關照現實,致力于拆除學術話語與生活話語的壁壘,并且將對現實的理論思考,轉化為人民的話語、生活的話語。馬克思主義因其徹底性、科學性而具有極強的理論魅力,但是,這種理論只有通過構建大眾化的話語體系,才能真正掌握群眾與被群眾真正掌握,也才能真正成為變革當代世界的力量,在新時代迸發出更加強勁的生命力。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德]馬克斯·韋伯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