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華 趙建有
【摘要】在自媒體時代,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依然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狠抓管理體系建設、加強網絡思想教育、構建高校網絡輿情預防監控和應急處置機制,才能在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方面一步到位,促進校園網絡環境良性發展。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 高校網絡輿情 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改變了個體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尤其隨著QQ、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普通大眾主導的自媒體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人借助網絡信息平臺,通過跟帖、留言、評論、轉發等方式,就相關社會熱點、焦點和突出的問題發聲,表達情緒、態度和看法,由此造成一定規模的社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成為輿論的“發酵池”,也成為輿情的集散地。作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網絡輿情有效反映了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但是,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常常帶有情緒化、難控性、即時性、復雜性、隱匿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高校作為各種思潮交流碰撞的重要窗口,在自媒體時代加強網絡輿情監控與管理,及時掌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及行為傾向,對規避大規模的公共危機事件、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推進和諧校園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做好網絡輿情管理無疑成為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的主體,其鮮明的個性心理和思維特征給高校網絡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雖然近年來高校在加強網絡輿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在自媒體時代,輿情管理模式、制度、隊伍和機制等方面仍存在進一步規范和提升的空間。
應對輿情危機處理方式老舊,管理模式落后。自媒體時代,一些高校對網絡輿情處理經驗不夠豐富,依舊延續傳統的硬性處理方式,例如封帖、刪帖、撤帖、禁言或者偵查信息發布的來龍去脈,乃至斷網,掩蓋和隱瞞事情真相,漠視網民意見,忽視受眾需求。對于如何管理網絡發帖,如何防控和化解輿情以及進行正面引導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這種對事件壓制和掩蓋的處理方法雖然一時有效,但時間久了,管理者會力不從心,且在信息高速傳播的今天更難起到輿情管控的長久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輿論的反彈,增加網絡輿論管理的難度,埋下又一個輿情隱患。為此,需要轉變輿情管理手段。
不少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意識較為薄弱。首先,主要表現在輿情管理觀念不強,重視程度不夠。大多高校輿情管理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管理方式過于被動,沒有發揮應有的引導和疏導作用。輿情掌控和監測不到位,日常信息更新不及時。面對輿情危機,有時迫于上級或者網絡輿論的壓力才著手處理,應對輿情危機的自信心不足、處置不力。其次,管理主體分散,工作職責不明。雖然由黨委總體負責,宣傳部牽頭,各部門參與,但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且各部門(如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信息中心等)更多各司其職,銜接和協作意識以及信息共享不夠,以致輿情管理出現真空地帶。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不完善。網絡輿情管理是一種科學技術,由信息采集、監測、研判、處置等一整套健全的機制構成。但從目前來看,多數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不完善,相關部門的溝通銜接不順暢,缺乏高效的輿情信息發布、預防、危機處理體系以及輿情月報機制。由于責任細化不夠明確,一旦輿情危機發生,時常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高校輿情管理經費缺乏,設備不配套,技術手段落后,信息采集不深入,溝通不順暢,大數據應用于輿情治理效果不明顯。當前輿情工作人員多為兼職,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大。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專門的網絡管理制度。這些輿情管理機制和規章制度的不完善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網絡輿情疏導事關大學生身心健康與和諧校園建設。為促進校園網絡環境的良好發展,高校需要構建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在管理體系建設、網絡思想教育、預防機制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積極輿情環境。
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提高輿情處置能力。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涵蓋了信息監測、研判、分析、處理等環節,只有這些環節落到實處,形成完善的網絡輿情管理體系,才能有效避免和妥善處理突發性事件。首先,加強網絡輿情主體建設,宣傳部、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信息中心等部門應該通力協作,緊密配合,建立網絡工作與現實工作相銜接的聯動機制、與政府共建網絡輿情共享平臺,及時互通信息,保證輿情交流的順利暢通,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形成一條穩固的輿情管理鏈,改變輿情管理的被動局面。其次,完善輿情管理制度建設。網絡輿情管理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細化輿情處理流程、方法,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辦法、問責機制等,建立通暢的輿情管理制度,使網絡輿情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細致化。
加強網絡思想教育,增強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的主體,其思想意識、政治覺悟、價值觀念以及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等都對高校做好網絡輿情工作起著重要作用,而自媒體的興盛使網絡平臺宣傳作用凸顯。為此,高校要重視網絡信息平臺建設,主動掌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主導地位,占領網絡輿情制高點,充分利用網站、報紙、廣播、宣傳欄和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媒介資源,擴大主流思想和正能量文化的傳播,掌握高校網絡輿情的主動權,形成全覆蓋的媒介環境,藉此引導大學生區分網絡空間中的真實與虛假,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多走進學生群體,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尤其是通過學生干部了解網絡輿情,培養“意見領袖”,及時發現可疑輿情信息,引導輿情事件往有利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避免突發事件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構建高校網絡輿情預防、監控和應急處置機制是避免網絡輿情引發群體性事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舉措。首先,加強輿情信息監測和研判,完善輿情預防和監控機制。成立網絡輿情監控中心,當突發群體性事件危機在萌芽狀態時就對其實施有效控制。注意搜集掌握網絡信息的線索和證據,尤其要重點關注引發網絡輿情泛濫的信息源和涉及的特定群體,及時進行研判,將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反映給學校相關部門。其次,構建應急處置機制。高校突發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往往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在這方面,高校要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強化輿情干預處置能力,提高輿情的線下管理,引導輿情向有利方向發展。對于那些輿情“敏感”話題在達到“沸點”后有可能轉化為線下的群體事件,高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清楚事件發展的最新動向,發布情況通報,化解矛盾,防止輿情的新一輪波動,構建高效的網絡輿情處置機制。
(作者分別為長安大學發展規劃處(發展研究中心)講師;長安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張建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構建分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0期。
②葉磊:《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