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軍
【摘要】文明形態發展與教育理念具有重要關聯,農耕文明促進了古代教育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現代教育的發展。隨著信息文明時代的來臨,培養什么樣的時代新人成為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為此,需要從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把握新時代學生成長規律、合理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等方面入手,開辟培育時代新人的新路徑。
【關鍵詞】農耕文明 工業文明 信息文明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正處于以網絡信息技術為驅動力的信息文明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日益改變著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共生系統。
“文明”代表社會的一種進步狀態,是最廣泛的文化實體的綜合呈現,具體包括一定時期的社會價值、規則、體制等。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水平是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很大意義上取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形態。從技術演進的歷史來看,不同的文化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文明形態,鋤頭是農耕文明的象征,流水線是工業文明的象征,電腦則是信息文明的象征。現有文明的進程大體分為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三種,每一種文明形態都是由其特定的技術發展水平決定的。文明形態變革是教育理念創新的基礎,不同的文明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創新也成為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人類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進入精耕細作的農業狀態,社會思想文化也隨之變遷,人類逐漸發展成食物生產者,從單純依靠自然的施舍發展為依靠天時、地利、人和而定居的生活,并開始對自然界進行簡單改造。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在精耕細作的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代先民們結合農耕文明特有的精耕細作、重視經驗、與人為善等特性,形成了一系列與時代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賢為我們留下大量教育思想,還誕生了《學記》這樣的教育經典。我國古代教育理念以注重倫理、強調家國一體的儒家思想為主,同時也融合墨家、道家等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塑造了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教育實踐中,古人以人們居住的特定物理空間為主,開辦體系化的家庭、家族以及私學教育。農耕文明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博大的仁愛之心和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農耕文明的教育對人的理性思維以及自然科學的培養重視程度不高。
工業化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財富也迅速增加,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也形成了現代社會的組織形式和意識形態。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擴張推動現代教育的發展,教育也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變量,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強調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擔當情懷等,以適應和推動工業文明的發展。隨著工業化的擴張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教育分類日漸以服務經濟發展為目標,以科學知識為本的西方教育理念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經濟發展使得人們對實用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新學科新專業不斷涌現,教育理念上越來越看重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雖然科技成果日漸增加,經濟增長加速,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對道德情操的培養。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使得一種新型文明即“信息文明”正在逐漸變為現實。在信息文明時代,各種信息智能技術以自我生產和共享為主要方式,不斷向受眾推送更有針對性、更精確的內容,這既重構了人的社會關系,也對我國當前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挑戰。
在工業文明的教育理念主導下,教育很大程度被當成一種學習預先設定的知識的手段,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是遵循“學生無能力推定”,采用抽象的、靜態的方式,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客體的角色,個體差異沒有被充分尊重,其自由意志和自主選擇也很難得到滿足。信息文明使學生過渡為“能力推定”,在教育家威廉·龐德斯通看來,“學生在世界觀、認識觀、價值觀維度都已和前人大不相同,他們遇到問題會問百度、知乎、谷歌,而并非翻閱百科全書、新華字典”。他們與新興技術具有天然的親和關系,能夠迅速接受新事物。不管是在虛擬網絡空間還是現實環境,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也都在加強。
在信息文明時代,資本增值的邏輯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由于現金預收模式下的穩定現金流,教育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新產品和新業務增長點不斷增多,市場化邏輯日益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商家和個人都在想盡辦法爭奪日益稀缺的注意力資源。在工業文明時代,對教育機構的監管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門來承擔;信息文明時代,單純靠教育管理部門來對其實施監管,已經顯得有些單薄。數字技術對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使得過去人們面對面溝通才能建立的組織體系,完成“去實體化”的組建和轉型,能快速地適應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教育類APP、VR教育等各種教育平臺和產品應用而生。這讓教育者不得不思考,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探索信息文明時代的教育形式,才是信息文明時代教育理念的應有之義。
要培養適合信息文明發展的時代新人,就要不斷創新教育理念,使其與信息文明時代協同推進。
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在信息文明時代,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創新教育理念的統領,要遵循“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轉變教育方式,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要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線上”闡釋,提升學生的“明辨”能力;同時利用網絡學習的特點,積極開展線上互動,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升學生求知問學的能力。要充分運用圖說、動畫、短視頻、公眾號、APP等平臺傳播知識,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把握新時代學生成長規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創新教育理念必須要以學生自身特點為出發點。我們要把握信息文明時代學生的成長規律,重建科學化的教育價值體系:一是創新價值引領理念,運用大數據探索學生的思想行為與成長規律,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思想疏導與干預;二是完善價值引領機制,利用短視頻、APP、小程序等教育平臺,傳播相應的教育內容;三是豐富價值引領方法,要提高教育內容的吸引力,打造一些積極向上的新時代“網紅”,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養成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使之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合理運用教育信息技術。信息文明時代不僅體現為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人的心智模式的改變。必須著眼于智能信息技術變革對學生社會感知的路徑、方式的影響,從而提升教育的效果。一方面,要推動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運用各種智能程序,不斷提高教學品質,開發人員和學校應將教育應用程序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要對教師進行相應資質的認定,對于教師本人的道德情況和信息技術能力進行鑒定;在教學質量管控上,需要加強課程和教學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強化自身教研和內容的主導性。此外,還要加大對“互聯網+教育”的研發力度,遏制信息教育技術帶來的教育的異化,提高智能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水平。
(作者為上海市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
【參考文獻】
①[美]詹姆斯·格雷克著、高博譯:《信息簡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年。
②[美]威廉·龐德斯通著、閭佳譯:《知識大遷移——移動時代知識的真正價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