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劉俊英
在中國早就有“藝癡者技必良”的說法,“癡”,專注也。楊利也是一個“癡人”,且,他的“癡”得到了回報。2012年參加第五屆山西省數控技能大賽獲職工組第一名;2018年10月獲得第二屆山西省智能制造切削與加工技術技能大賽組合賽第一名;2018年11月獲第一屆山西省“辰榜杯”多軸數控大賽職工組第一名;2018年12月獲得第二屆全國智能制造切削與加工技術技能大賽組合賽一等獎,并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把技術做成藝術,就會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
楊利是太重集團軋鋼設備分公司矯正機分廠一名最普通的青年鏜銑工,如果不是慕名而來,那個蹲在鏜床跟前的年輕小伙子,怎么也不會引起記者的注意。
在楊利的簡歷里有這樣一段話:2009年1月1日就職于太重軋鋼設備分公司矯正機廠,是一名數控鏜銑操作工,定崗是160鏜床。但在車間,哪兒活急他就去哪個設備,立車、臥車、鏜銑和龍門銑都能操作,分廠數控臥車、立車、鏜銑復雜程序的編制也歸他負責;他會法那克、西門子、華中、法格、哈斯、凱恩帝、i5七種數控系統;他善于大重型設備多軸編程,會用UG、CAXA、Mastercam三種軟件編程;他空間立體感較強,能利用三軸機床加附件銑頭實現五軸定軸加工,如:空間單斜孔、雙斜孔、單斜面、雙斜面加工等;他對大型設備加工有一套獨特的加工工藝,能針對不同型號設備,定制最佳工藝和切削用量;他通過多次改進傳統加工方法、加工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
楊利就是矯正機分廠的一個“神話”,這個“神話”首次獲得山西省數控技能大賽職工組第一名時,年僅23歲。
“那次獲獎,對我影響挺大。讓我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感覺每天都有新發現。”楊利對記者說,“記得我剛從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時,自認為自己的數控水平已經不含糊了,沒想到進了工廠,才知道什么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于是,在師傅的指點下,我更加拼命地學習,邊學習邊實踐,感覺進步挺快,結果一參加比賽,還是有差距,越比賽越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多,因為機械行業本身涉及的領域很廣,包括熱處理、機加工工藝、機械制圖、公差配合、機械設計等等,而我只是學了其中的一點點。”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楊利一步一個腳印,行走在大國工匠的征途上,用實力詮釋著一名匠人的追求與專注。
2014年,分廠接了一項任務,進行碳素擠壓機型嘴型腔曲面加工。之前,碳素擠壓機型嘴型腔曲面加工都是靠對比作圖模板一塊一塊手工打磨,不僅打磨周期長、精度難保證,而且因為是在基本封閉的空間作業,打磨機打磨飛出的鐵屑及產生的高熱,讓人炙熱難耐、灰頭土臉,工作環境極其惡劣。
楊利當時是又興奮又矛盾。興奮,是受到領導賞識;矛盾,是沒有十足把握。當時,在他看來,那個曲面要通過編程實現機加工太復雜了。但是任務已經擺在面前,只能迎難而上。沒有前車之鑒,沒有資料可閱,有的就是楊利的“鉆勁兒”。每天一下班,楊利就像釘在電腦桌前一樣,無休止地畫圖、設計,再畫圖、再調整,一熬就到了次日凌晨。整整7天,終于大功告成,楊利帶著編好的程序信心十足地上了數控鏜銑床,完美設計、完美加工、完美曲面……楊利讓此類加工工藝從人工打磨時代邁入數控加工時代。
現代科技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楊利,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對于楊利而言,終身難忘。這一年,他一舉攻克了太原地鐵盾構機多項難關。
太原地鐵2號線,盾構機作為單位轉型產品,“8米立式車銑復合加工”在沒有一點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楊利通過學習理論,結合鏜銑加工經驗,摸索出一套大型車銑復合加工工藝。利用柱面坐標轉換、車銑復合、U鉆加工,使加工效率比資深的中國鐵建還要快一半,比同單位其他分公司快3倍,加工質量一次保證,保證了首臺盾構機的成套下線。
前盾斜套筒法蘭,因設備加工能力有限,造成盾體加工瓶頸,前盾直徑6340,重59噸,剛性差,為了防止變形一般都軸向放置,絕對禁止徑向放置,但是端面有空間單斜孔、單斜面,又沒有與其配套的大型龍門銑床,因2014年試制時徑向放置加工,導致變形超差直接報廢,造成100多萬元的成本損失,誰也不敢再試立裝鏜床加工,要是買局部鉆機加工,不但要花費100多萬,還得等半年的制造周期,而且首臺盾構機能否如期順利下線,將直接影響后續訂單的簽訂。楊利反復揣摩、思考,測量、分析,創新出盾體平裝鏜床萬能銑頭加工,避免了立裝造成的變形報廢。而這一加工方法,創下了全國首例紀錄,就連盾構機制造資深企業——中國鐵建都為太重集團點贊喝彩。
采訪中,楊利一直在重復一句話:“是太重這個平臺成就了我。太重給了我無數次參賽、深造、學習的機會,讓我成長起來。”對于太重的培養,楊利一直銘感五內。他對記者說:“雄鷹之所以能振翅高飛,是因為它擁有一對豐滿的羽翼。太重的師傅們給了我這樣的羽翼,今后,我也會像我的師傅們一樣,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為太重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雕琢自己,不斷改善自己,才能技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