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軍 方愛玲 付賢云
[摘要] 目的 探討產后訪視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及管理對策。方法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3月對產后訪視進行了針對性風險管理,觀察實施效果。結果 通過對入戶訪視393例,分析產婦、新生兒及醫務人員潛在風險因素,對醫務人員針對性培訓及管理,提高了對新生兒的保健護理能力,增強了產婦的自護能力和信心,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發病率,促進全民健康水平,減少和杜絕醫療糾紛的發生。結論 醫護人員應提高風險管理認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加強責任心,降低產后訪視過程中風險,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高效優質醫療服務,促進產婦及新生兒心身健康。
[關鍵詞] 產后訪視;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b)-0088-03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stpartum Visits
HAN Jian-jun, FANG Ai-ling, FU Xian-yu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postpartum visi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March 2018, targeted risk management was conducted for postpartum visits to obser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Results Through 393 cases of household visits,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maternal, neonatal and medical staff were analyzed, and the targeted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staff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health care for newborns and enhanced maternal self-care ability and confidenc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aternal and neonatal, promot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reduce and eliminat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Conclusion Medical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ir risk management awareness, consciously abide by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business skills,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reduce risks during postpartum visits, and provide efficient and 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for mothers and newborns to promote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
[Key words] Postpartum visit; Risk; Management
產后訪視是醫務人員對產婦及新生兒在出院后健康狀況的延續性服務,通過對產婦及新生兒心身評估及健康指導,使其達到早期發現疾病、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由于人們對預防疾病認識參差不齊,訪視人員上門不僅使產婦及新生兒享受免費公共衛生服務,還有部分收費項目,有的家人會對醫療服務產生過高期望,增加產后訪視潛在醫療風險。為此,加強產后訪視風險的預防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該文2017年1月—2018年3月間對393例進行了產后訪視預防性風險管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領取產后訪視卡402張,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訪視,同時對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系統干預訪視卡393張,檢出高危新生兒195名,分別為早產或低體重20名,巨大兒51名,雙胎6名,臍帶因素42名,胎盤因素14名,羊水因素29名,胎位異常26名,高膽紅素血癥7名。系統早期干預率97.8%。
1.2? 方法
公共衛生醫生1名,曾從事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上通過社區護士崗位培訓護士1名。每周2次從市中區兒保所領取產后訪視卡,根據訪視嬰兒情況合理安排訪視順序、時間,訪視前電話預約,于接卡后1周內進行入戶訪視,對于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做好訪視記錄[1]。
2? 結果
在入戶訪視過程中,通過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提高醫務人員整體素質,促進了新生兒的保健護理能力,提高產婦的自護能力和信心,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發病率,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整體素質,無醫療糾紛的發生。產后訪視滿意率99.2%。
3? 風險分析
3.1 產婦潛在風險因素
①產后精神障礙(postpartum? mood? disorders)又稱為產褥期精神障礙,隨著家庭模式及生活工作的變化,產后精神障礙發病率明顯升高,尤其多發生在初產婦[2],目前認為其與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有關。孕婦在妊娠、分娩及產褥的特殊時期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如未及時發現,并對生理、心理及社會角色等巨大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常常可導致產后抑郁以及其他不良情緒、認知和感情異常,即誘發產后精神障礙。嚴重影響著產婦的身心健康,甚至對嬰兒造成傷害。目前國內報道產后精神障礙的發病率10%~17%,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的發病率3%~5%。產后精神障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②乳房相關疾病。哺乳期初產婦易患急性乳腺炎。表現為乳頭皸裂、疼痛,哺乳時疼痛加劇,以致產婦懼怕或拒絕哺乳,而出現乳汁郁積、乳房脹痛不適或有積乳的塊物,如不積極治療,常轉化成膿腫,病后可影響患者乳腺分泌甚至造成無乳。③知識缺乏。產褥期的婦女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母嬰保健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過程,她們迫切需要取得相關母嬰保健信息[3]。
3.2? 新生兒潛在風險因素
①新生兒特點。由于新生兒的胃成水平位,易發生溢奶和嘔吐甚至造成窒息。新生兒嬰兒死亡的60%~70%發生在28 d內的新生兒期;而新生兒死亡70%發生在出生7 d內的早期新生兒,尤其是高危因素新生兒。②新生兒相關疾病。其中主要包括新生兒黃疸、濕疹、紅臀、消化不良與臍炎。生理性黃疸一般于生后14 d消褪,如黃疸持續時間過久(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黃疸退而復現,則可疑為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就醫。③潛在醫療糾紛。產后訪視是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為主醫療服務,監測黃疸指數、智能干預是收費項目,隨著居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家人對產婦及新生兒過分關注,潛在地增加了糾紛風險。
3.3? 醫護人員潛在風險因素
①訪視人員走街串戶,轄區面積大,流動人口多,增加了交通事故及意外傷害的隱患。②傳染病感染。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趙英仁教授,對《不良結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及母嬰阻斷研究》顯示,嬰兒感染情況變化:HBsAg陽性率0、1、7月為23.2%、6.5%、3.7%;HBeAg陽性率0、1、7月為21.1%、16.0%、1.6%,出生時HBsAg及HBeAg同時陽性占總人數11%,但隨時間延長,HBsAg及HBeAg陽性率均很快下降。一定程度說明產訪人員有被血源性傳播疾病感染的潛在風險。
4? 管理對策
4.1? 提高風險管理的認識
醫療工作是一種高風險的工作,是認識未知和在一定程度上駕馭已知的艱難探索,醫療風險存在于醫院各部門,各層次、各種診療活動中。醫療風險種類多,難以測量,甚至根本無法預測。為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風險管理認識,體現預防為主的原則,把發生醫療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極處理,變為醫療不安全事件前的積極預防。
4.2? 加強法律、法規學習,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責任心
近年來人們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自我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社會對醫療機構的監督不斷加強,都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水平及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和防護意識的培訓,組織學習法律、法規,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執業上崗,落實上級精神,加強責任心,杜絕意外事件發生。
4.3? 規范操作,明確規章制度與崗位職責
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按時進行入戶訪視,規范行醫,入戶時穿鞋套,手消毒。觀察家居環境,指導保持室內適宜溫度、濕度、空氣新鮮等。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其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記錄在《母子健康手冊》[4-5]。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一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和早期智能干預。查體時,動作要輕柔敏捷、規范,檢查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產婦、嬰兒過度疲勞。如果發現潛在病癥,要密切觀察,認真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做好詳細記錄,并督導檢查實施;患有較嚴重疾病時應立即轉診到醫院診治,以防意外發生。
4.4? 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溝通技巧,營造和諧服務氛圍
在醫療機構中出現的由于醫患溝通不夠而造成的醫療矛盾占49%,由此造成的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產后訪視面對是產婦一家人,在把孩子視為“小皇帝”今天,給訪視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衣著行為要得體,在進入家門前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尊重對方是保證服務質量預防糾紛發生前提,微笑服務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是人們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保證,訪視時,要耐心、細致地說明新生兒進行保健的重要性和訪視規章制度,態度要和藹可親,注重溝通技巧,如有家人對監測黃疸的收費項目提出異議或出現不合理要求,要認真傾聽其理由,留意對方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和對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控制,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預防糾紛的發生,最終達到和諧工作氛圍。
4.5? 加強業務學習和操作訓練,提高專業技能
醫護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與醫療差錯及糾紛的發生往往有直接的聯系,是安全醫療最重要的基礎,因此除了通過學習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積極參加專業知識學習和培訓,掌握新業務、新技術,以產婦健康教育需求為導向,根據產婦需求,針對性地提供人文化、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較大程度地滿足了產婦的健康需求,調動和發揮了產婦的主動性,提高了產婦母乳喂養的依從性,提高了純母乳喂養率,促進了產婦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和技能;同時,訪視人員豐富扎實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能能使服務對象對訪視者產生信賴、安全感,從而促進了和諧的關系,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醫療糾紛,保證及促進了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山東2017年版)[S].北京:國家衛生計生委,2017:28-37.
[2]? 魏凌,郭春風.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精神障礙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雜志,2018,37(3):394.
[3]? 趙海浪.按需健康教育在產后訪視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556.
[4]? 崔現果.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對產褥期婦女健康信念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7(2):73-74.
[5]? 胡麗清.孕產婦產前檢查及產后訪視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9):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