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岐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中,“僵尸企業”的治理問題就成為該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僵尸企業高發的行業,雖然失業率不高,但是新的就業機會也難以被創造,這暗示著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行業發展的停滯,并且由于其融資的高風險性,也會對金融體系造成較大的影響。
一、僵尸企業問題概述
目前,對僵尸企業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國務院在2015年12月9日常務會議上提出了僵尸企業的幾個重要特征:(1)盈利能力差,多年表現為零利潤甚至負利潤;(2)融資風險高,企業資產凈值低,違約可能性大;(3)外部依賴性強,主要通過外部輸血維持經營。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與對策》中的數據,2012年后,我國僵尸企業的占比已經在7.5%以上,并呈現上升的趨勢。
二、形成原因
(一)選擇性產業政策
選擇性產業政策指的是日本式的產業政策,根據“趕超理論”,后發國家可直接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通過選擇性產業政策,實現趕超。
與日本相比,我國的選擇性產業政策更傾向于向特定的行業,并且有極強的行政指導色彩,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集中資金和資源優勢,使得被扶持的行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飛躍式的發展,為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提供足夠的動力,但是,過度的干預產業發展會極度抑制市場的產業調解機制,使得資本在各部門間的自由流動受到政策的影響集中到某幾個行業,使得其過度的發展,出現產能過剩,社會資源浪費的問題,而其他行業由于政策的干擾未得到充分的發展,引起整個市場上產業結構的失衡,最后導致僵尸企業的產生。
(二)外部沖擊
中國加入WTO后,外貿的紅利得以釋放,我國低廉的勞動要素成本使得我國在國外市場上具有極強的價格競爭力,這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境外需求積極拉動了國內的供給;但伴隨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萎靡和國際貿易的萎縮限制了我國通過出口消化產能的渠道,與此同時,新興的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占據了新的要素成本優勢,對我國傳統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加之我國密集型產業往往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這類產品在國外的競爭力不斷下滑,導致產能的過量積累與利潤下跌。
三、僵尸企業的危害
(一)抑制行業發展
據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一方面帶來新的產品與服務,開創新的市場和產生新的價值,一方面又在取代舊有產品與服務,占領舊有市場和毀滅舊有價值。新舊交戰,引發經濟的周期性變化,金融危機和生產要素的重新分配,社會在這樣不斷創新毀滅的過程中得以發展,但是在僵尸企業存在的領域中,由于信貸歧視與信貸資源扭曲等現象的存在,使得僵尸企業往往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抑制新興中小型企業生存的同時抑制了創新對行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后往往是毫無競爭力的僵尸企業留在了市場上,而富有創新的新興企業無法在市場中生存,使得市場無法發揮發揮優勝劣汰的功能,導致行業內部結構失衡,行業整體發展水平滯后。
(二)金融風險與社會不穩定因素
僵尸企業主要依賴于外部“輸血”來存活,由于其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往往只能支付借貸成本的利息部分,而對本金則毫無償還的能力,銀行對其的貸款在實質上是一種違約風險極高的不良貸款,當“輸血——虧損”的惡性循環鏈條長期存在時,這部分資金的違約風險會越來越大,風險造成的損失也會不斷積聚,這種“黑洞式”的吸血在企業徹底垮臺或者銀行資金不足時停止,同時會在金融市場上產生連鎖反映,不良貸款會導致重重資金鏈鍛煉,最后嚴重危及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甚至造成金融危機。
同時,由于大多數僵尸企業關乎社會的就業問題,當企業危機積累到一定程度并爆發時,會在一瞬間造成大量人口的失業,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解決建議
從政府角度看,應當淡化GDP考核機制,實現終生追責制,規避政府官員在任職期間的道德風險,積極履行其職責,對于病入膏肓的僵尸企業積極出清,并在上級和各機構的協助下,將出清的損失降到最低,以最小的代價化解僵尸企業問題。
從銀行角度看,應當在前期強化銀行貸款的審查與監督,將逆向選擇的風險降到最小,避免最后陷入被僵尸企業纏身的尷尬境地,同時,也應當學會及時止損,避免損失和風險的無限擴大。
對企業來說,應當積極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問題,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優化成本結構等方式從內部化解自身的問題,而不是過度地依賴外部,使自身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浪費社會資源。
盡管僵尸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強的負面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僵尸企業對就業等社會問題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有希望救助的企業,應當積極救助,通過革新技術、擴大市場、結構調整等方式獲取重生,政府應當積極協助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向適合現代發展的高新產業轉型,將資本利用到更有經濟效益的部門。(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