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通
國內多數銀行雖然早就領教過擔保圈的危害,但始終未建立起防止擔保圈風險的預警機制,在業務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加碼,信貸準入門檻不斷放松,擔保圈問題反而越演越烈。文章分析了擔保圈的形式特征,傳染途徑,并提出了風險化解的具體方式,能夠有效指導銀行信貸實務操作。
作為銀行來說,尋找擔保企業本是一種降低風險的自然選擇,但由于機制設置存在漏洞,擔保圈風險不斷上演,甚至引發區域性和行業性金融風險,給大量企業與銀行帶來慘重損失。本文介紹了擔保圈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相應的風險化解之道。
一、擔保圈的主要特征
(一)聯結形式
企業擔保圈呈現“線、環、網”三種聯結形式,通過這三種信用捆綁,企業信用聯合的強度不斷增大。
1.線狀擔保圈。這是企業之間形成擔保圈最基礎的方式。A企業向銀行融資,請求B企業為其擔保,反過來,B融資的時候再有A為其進行擔保。B企業再融資的時候,還會與C企業形成互保關系。以致往下延續,組成了線形擔保圈。
2.環狀擔保圈。假設ABCDEF六家企業同時存在融資需求,在銀行進行放貸過程中,六家可能就形成一家貸款,其余五家進行擔保的擔保圈,每家企業都要對其他企業的貸款負責,彼此捆綁在一起,形成環狀擔保圈。或者是六家進行循環擔保,A給B擔保,B給C擔保,C給D擔保,D給E擔保,E給F擔保,F給A擔保,組成了循環型擔保圈。
3.網狀擔保圈。在以上線狀擔保圈和環狀擔保圈的基礎上,由于圈內企業多頭授信情況較多,難免與圈外企業進行互保,于是,大量企業交叉進入各個小擔保圈,從而形成了區域或行業范圍內,密集的犬牙交錯的網狀擔保圈。
(二)涉及層次
針對每家企業牽扯的范圍及深度來說,擔保圈又分為核心圈、夾心圈、外圍圈三種類型。核心圈多是由區域或行業內主導企業及其關聯企業構成,資產規模大,擔保范圍廣,對外擔保多達百余家,如果該企業倒下,其他涉及的企業因牽連都難以自保。夾心圈存在與核心圈企業的單向擔保關系,對外擔保鏈較少,但受到核心圈風險蔓延的影響。外圍圈指的是與夾心圈企業存在較簡單的互保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并沒有深度涉入擔保圈,危機發生時抗風險能力較強。
(三)風險狀況
基于風險狀況,擔保圈大致劃分為以下三種:健康型、可控型、危險型。
1.健康型:擔保圈內融資以優質客戶或大型企業為核心,擔保圈內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保證企業保證能力較強,保證人和借款人不存在過度融資問題;如為單一互保,雙方的信用等級較高且符合一般信用貸款條件,抵押物價值能足額覆蓋融資余額。
2.可控型:擔保圈內少數企業經營狀況一般;圈內少數企業擔保能力不強,或存在過度融資;圈內企業擔保關系相對復雜,擔保圈內保證關系較多,或存在未披露的對外擔保;如為單一互保,其中一方的信用等級較低。
3.危險型:擔保圈較多企業經營狀況較差;圈內少數企業擔保能力不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圈內企業擔保關系十分復雜,或存在較多的關聯擔保、互保或暗保;圈內個別非核心企業出現欠息、逾期等違約記錄;圈內部分企業融資風險已經全面暴露。
(四)風險傳染特征
擔保圈引發的風險傳染路徑如下:單筆貸款風險——融資擔保圈風險——區域性(行業性)金融風險。以筆者所在的地方為例,2014年1月,某食品公司出現財務危機,逾期貸款過億元,與其存在互保關系的公司紛紛告急,信用凍結,銀行開始對某活塞、某重工等公司抽貸。3月份,與其有互保業務的某貿易公司老板失聯,涉及三家銀行的2000萬貸款出現風險,同時暴露出幾千萬元的民間借貸。5月初,該擔保圈內另一主要成員法人跑路,其控制的三家公司貸款出現風險,涉及本地及其他縣市區眾多企業。14年、15年兩年時間,本地多數企業都被牽扯進擔保圈。
二、擔保圈風險成因分析
(一)經濟深度轉型與行業危機
從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的歷史就已經終結,迎來發展的新常態。首先,人口結構迎來劉易斯拐點,勞動適齡人口開始下降,成本升高的同時,全球化紅利衰退、貿易再平衡加速、制造業增長放緩;其次,隨著債務風險的加速暴露,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也已遭遇瓶頸,房地產行業也面臨深度調整的局面。由于國內外總需求呈現萎縮態勢,中國經濟不可避免的進入“新常態”。但在十年多的經濟上行時期,企業基于對未來盈利預期,大量借貸過度投資,企業整體負債率過高,由于多數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紛紛陷入財務危機。
(二)擔保規則濫用
在法律制度比較健全的國家,明確規定不允許債務人為保證人提供擔保,因為債務人自己充當反擔保人時,不存在可期待的追償權,亦無從為其設立反擔保。我國《擔保法》沒有規范債務人、擔保人與反擔保人的法律關系,對債務人能否為保證人提供反擔保的問題缺乏相關規定。一般來說,互保雙方都簽有協議,明確了雙方擔保的額度,這種潛規則卻在實際信貸業務中廣泛存在。借款企業與擔保企業之間互相提供擔保時,擔保圈便隨著參與企業數目增多而自然形成了。
(三)銀行的羊群效應
在擔保圈危急中,銀行既是受害者也是作俑者,蓋因連年增長的考核任務,逼得廣大業務人員不斷放松準入門欄,基層支行經營行為扭曲,為了完成業務不惜替客戶進行財務造假,給銀行未來的經營埋下定時炸彈。一旦形勢逆轉,擔保圈開始出現危機的時候,銀行又會競相收貸!他們相信這種努力會提高自身資產質量,卻沒有意識到當所有的銀行都按照這種邏輯行動時,作為整體的銀行機構陷入了合成謬誤中,被收貸的企業開始通過傳染鏈將風險傳染至看起來稍微穩健的企業,信貸緊縮加劇了財務狀況的惡化,導致銀行想實現提高資產質量的目標朝相反的方向滑去。
(四)投資饑渴癥與企業盲目負債擴張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當年在 《短缺經濟學》 中曾描述社會主義經濟的 “父愛主義”弊端,以及由此引發的軟預算約束與投資饑渴癥現象。雖歷經幾十年改革,但科爾奈概括的這些經濟弊端于今日幾乎全部依舊,形成了“GDP崇拜”、“政府主導”到“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路徑。不僅是國有企業依托政府兜底盲目擴張,地方民營企業也被政府政績驅動,開始了拼政策、拼貸款的粗放發展模式。在這過程中,信用擴張速度異常迅速,信貸總量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不到150%上升到了2012年的超過200%,2014年6月末,中國金融信貸總額占GDP的比重已達到251%。很多企業依賴高負債經營,習慣于低成本復制、賺快錢,不愿意提高高技術含量,一旦銀行突然抽貸就會陷入生存危機。
三、擔保圈風險化解機制
(一)嚴格落實政策
針對擔保圈危機,銀監會在2014年7月下旬下發了《關于加強企業擔保圈貸款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各銀行嚴格控制企業間互保、聯保、循環保貸款規模,同時對于企業的擔保客戶不得超過5家、擔保額度不能超過凈資產進行了限制,并且要求商業銀行徹底清查擔保圈風險。銀行需要的是根據通知意見不斷完善制度,謹防風險過度傳染。
(二)分類分層退出
首先應繪制轄內所有公司客戶擔保圈關系示意圖,厘清擔保關系,區分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風險較大的。其次要對形成擔保圈的主要保證鏈條進行切割,實現“大圈化小”,風險降低,或對擔保風險傳導的高危環節進行預警,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墻,盡快隔離風險,防止風險擴散。最后,對形勢可控的擔保圈,要提高抵質押比重,減弱擔保的影響,最大限度將圈內擔保額降低,逐步取消擔保圈。
(三)推進部門協調
擔保圈危機一旦爆發,往往是系統性的,單個銀行無法掌控。從溫州、杭州、常州等地的處置案例來看,政府決策是否得當有利至關重要,應著眼整個擔保圈,提前布局,防止風險蔓延。有條件的話,對于多頭授信的企業,采取“類銀團”貸款,進行聯合授信,每家企業確立主辦行,其他金融機構作為銀團貸款的參與者,防止突然抽貸帶來的連鎖效應。
(四)加快業務創新
要破解擔保圈風險,銀行必須重塑科學的風險控制理念,認真分析借款項目的第一還款來源,通過設計個性化信貸產品,在拓展業務的同時有效把控風險,將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五)強化風險預警
國內多數銀行雖然早就領教過擔保圈的危害,但始終未建立起防止擔保圈風險的預警機制,在業務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加碼,信貸準入門檻不斷放松。由于銀行是順周期行業,經濟上行期的利潤未必能夠覆蓋下行期的風險,這也是對銀行最大的教育。(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