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林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關于扶貧攻堅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潼南區政府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加快扶貧項目實施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推動了產業發展和脫貧農戶增收致富,脫貧鞏固工作有序推進。
一、潼南扶貧資金取得的主要成績
自扶貧攻堅以來,全區堅持用好扶貧資金,用活扶貧項目,確保扶貧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明顯,讓貧困村實現了“八有”,解決了貧困戶的“八難”,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完善。全區貧困村新改建村級道路、人行便道,實現所有貧困村實現村道通暢,聚居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通達;通過實施土地整治、修建山坪塘、農村飲水工程、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有效解決了貧困村社人畜飲用水安全及耕地澆灌問題;改造C、D級危房,實施貧困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改廁、建設沼氣池,農網改造等舉措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實現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室、文化中心戶全覆蓋,電視網絡“村村通”,廣播“社社響”,貧困村養老保險參保率85%、醫療保險參保率90%。移動網絡信號實現全覆蓋。完善了村級公共服務,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提高,幸福指數得到提升。
(二)產業得到發展壯大,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全區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助農增收、脫貧致富的根本之舉,設立了產業扶貧專項資金2000萬元,以100平方公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和百村百園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蔬菜、優質糧油、生態畜禽、特色種植等產業。一是產業發展不斷加快,產業大戶迅速增加。根據貧困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用政策杠桿增強貧困戶自主發展能力,因戶施策與項目帶動協調并舉,專項扶貧與社會扶貧并舉,形成一戶一策的產業扶貧措施,每個貧困村至少發展了1個以上特色主導產業。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二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產業助農增收模式。全區實施了“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進貧困村”行動,積極引導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建立了產業發展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模式。重點龍頭企業定點幫扶聯系貧困村,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化基地,帶動貧困戶(含深度貧困),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務工增加收入,還通過與龍頭企業建立入股分紅、托管代養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三是產業大戶帶動增收效果明顯。種植大戶按照“土地折資入股,按期保底分紅”的模式,吸納深度貧困戶的土地,讓貧困戶每年既收益土地流轉金,貧困群眾又能分得入股紅利增收。
(三)生態環境得到修復,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一是堅持生態扶貧理念,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充分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核桃、花椒、檸檬等特色經果林,既促農增收又增加了綠化率,有效修復和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充分利用生態搬遷政策,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大力推廣使用沼氣池、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部分貧困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80%。三是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全區對農村居住環境實施了綜合整治,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改造C、D級危房,美化村容村貌,引導農戶保持環境衛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四)思想觀念得到轉變,黨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夯實。全區精準扶貧,轉變了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提振了干部群眾的精氣神,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一是在精準扶貧中,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采取產業扶持、智力扶持等有效措施,激發了干部群眾脫貧的勇氣和決心,轉變了依賴幫扶的思想觀念,增強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二是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配齊配強了村級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班子,區級機關、各部門派駐優秀干部擔任貧困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三是全區精準扶貧工作,有力彰顯了區委、政府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賴,讓人民群眾更加理解和支持黨的扶貧攻堅工作,更加有信心齊心協力奔小康,進一步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五)資金使用績效顯現,得到社會認可群眾滿意。全區扶貧資金的使用,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潼南扶貧攻堅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資金使用績效顯現,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社會各界高度認可、群眾滿意。
1.從領導重視程度、實施程序規范看,績效好。全區認真貫徹中央、市委關于扶貧攻堅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各級黨委、政府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高度重視扶貧資金項目的實施,有力保障資金績效的發揮。全區建立了上下聯動精準扶貧機制,區委、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出臺了《關于印發〈潼南區農業產業扶貧實施辦法〉的通知》、《關于加強精準扶貧資金監督管理的通知》等相關文件,建立了嚴格的督導機制和跟蹤問責、問效機制,為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扶貧資金項目的實施比較規范有序,確保了扶貧資金的正確使用和效益。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強精準扶貧資金監督管理的通知》、《扶貧項目績效考評辦法》等監管文件,建立了相關制度和機制,明確規定了扶貧資金的監管責任、使用范圍、撥付程序、監管方式等,建立了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封閉運行、捆綁使用、投向精準的制度,有效確保了扶貧資金安全高效的運行。
2.從工程質量效果、產業發展業態看,績效優。一是扶貧工程項目實行了統一的建設標準,建立了多方監督、檢查制度,落實了監管責任,加強了建、管、用環節的監督管理,建立了事中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制度,形成了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一體的監督機制,有效確保了工程項目質量。二是扶貧工程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產業的發展壯大、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直接惠及民生,效果顯著,資金使用績效初步顯現。三是創建了產業扶持新模式。在每個貧困村培育了1個以上特色產業,組建1個以上專業合作社、培育10個以上家庭農場或種養大戶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建了自種自養、聯戶帶動、土地置換、入股分紅、托管代養、退地入保、扶持農場、訂單采購、貸款貼息、農業保險等產業扶持新模式。四是形成了產業發展新態勢。全區已形成共識,充分利用扶貧資金,狠抓特色產業的發展,更加注重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推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3.從精準脫貧社會認可和群眾滿意率看,績效高。一是按照精準脫貧標準,通過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驗收,報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常委會審定同意正式批復潼南退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在全市率先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實現了精準脫貧。二是全區扶貧攻堅工作的成效,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重慶主流媒體“編輯、臺長看扶貧”進入潼南采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情況,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網、農民日報、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多次報道潼南精準扶貧工作及經驗,市委、市政府領導充分肯定潼南精準扶貧工作成效。三是通過精準扶貧,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不斷改善,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脫貧人口收入持續增加,生產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全區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民調滿意度較往年大幅提高,農戶和群眾對精準扶貧工作及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滿意率極大提高。
二、潼南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存在的主要問題
全區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明顯,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項目實施不夠規范,監管力度不夠把關不嚴。一是個別地方實施項目程序不夠規范,存在拆分項目規避評審的現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無資質單位施工問題。二是有的項目實施前,沒有按程序及時向區扶貧辦上報相關資料備案,有的工程項目合同等相關資料不齊備,內容不夠完善。三是有的工程監管不夠到位。有的項目實施中,駐村工作隊、村級義務監督員等監督到位不夠,有的區級監督責任人抽查不夠細致,對工程的前期、事中、竣工驗收把關不夠嚴格。
(二)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扶貧資金存在滯留現象。一是有的干部對精準扶貧工作重大意義認識不夠,對相關政策理解不夠深入,對產業扶持的重要性重視不夠,存在重基礎設施投入、輕產業扶持的現象。二是對項目落實、資金管理重視不夠。個別地方存在“重項目申報輕項目實施,重資金爭取輕資金管理,重工作任務完成輕檢查整改落實”的現象。三是扶貧資金存在滯留現象。有的項目受氣候、季節等因素影響錯過了施工季節,延誤了工期,有的項目雖然已完工,因相關資料不完善或未及時提交驗收及審計,導致報賬不夠及時,影響資金的及時兌現,存在資金滯留現象。
(三)投入與需求矛盾突出,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一方面扶貧資金項目投入與需求矛盾突出。項目的實施與產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農業的增效、群眾的需求對接不夠。貧困地區農民呼聲高,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尤其是生產道路、人行便道和排灌溝渠等基礎設施的需求同財政資金投入之間的差距明顯。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干部群眾不同程度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存在脫貧返貧風險。二是有的地方土地流轉規模太大,引進的企業、種植大戶盲目流轉或因經營管理不善導致效益欠佳,拖欠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農民工資,存在社會穩定的風險。三是扶貧增收的持續性、穩定性存在斷鏈的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
三、提高潼南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建議
扶貧資金是脫貧致富的重要資源,效益發揮如何直接影響扶貧工作成效。為了進一步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切實做好脫貧鞏固工作,調研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抓好監督管理工作,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運行。一是進一步規范程序。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工程項目實施程序和扶貧資金撥付使用程序,嚴把工程預算決算評審關,項目實施竣工后,嚴格檢查驗收。二是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對工程項目的實施、扶貧資金的使用,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明確責任主體,落實監管措施,確保項目規范有序實施、資金安全高效運行。三是進一步加大審計力度。審計部門要加大對扶貧項目和資金的審計力度,審計結果要向社會公示,審計出的問題要依法督促整改,重視審計結果的運用,依法確保審計的嚴肅性。
(二)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助推脫貧農戶持續增收。要把產業發展、群眾就業、農民增收作為鞏固脫貧工作的重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一是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核心,創新做好產業項目、資金的爭取和對接,引進產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產業發展增添活力,積極探索建立產業企業和種養大戶與農戶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實現共同富裕。二是問需于民,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要因地制宜,創新做好項目的策劃包裝和規劃論證,科學合理布局產業項目,重視“點、線、面”的結合,注重項目實施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群眾需求相協調,兼顧整體均衡協調發展,注重縮小南北地區差距、非貧困村與貧困村的差距,一定要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資金投向更加精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三是進一步完善產業服務體系。要加快產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撐產業提升競爭力,以“互聯網+”為載體,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創新經營服務方式,拓展產品流通服務,促進產業做大、產品做優、品牌做強,拉動上下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鏈,帶動脫貧農戶持續增收。
(三)繼續強化思想認識,進一步夯實執政基礎。一是繼續深入貫徹中央、市委關于扶貧攻堅決策部署,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廣泛宣傳學習國家扶貧相關政策,深化做好脫貧鞏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二是積極引導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徹底消除“等、靠、要”的思想觀念,保持清醒頭腦,切實做好脫貧鞏固工作,夯實致富奔小康的基礎。三是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斗堡壘。要繼續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固本強基,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村民自治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做好脫貧鞏固工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作者單位:中共潼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