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忠
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俄語專業是學校較早的專業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專業建設和發展歷史中,俄語專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俄語人才。2009年開設波蘭語專業,并設立塞爾維亞語選修課程,在斯拉夫國別和區域人才培養方面為國家和地方教育、經濟等多方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斯拉夫國別區域人才培養的基本情況
俄羅斯、波蘭、塞爾維亞三國均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目前,哈爾濱師范大學開設上述三國的國家語言:俄語、波蘭語、塞爾維亞語,共設置兩個專業:俄語專業(師范俄語和非師范俄語)和波蘭語專業,塞爾維亞語為選修課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現有在校生近4萬人,每年招收俄語及相關專業學生100余人,波蘭語學生20人(隔年招生)。
(一)俄語專業辦學基礎及特色
1.辦學基礎
(1)辦學歷史較為悠久。哈爾濱師范大學俄語專業開辦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經過幾代哈師大俄語人的共同努力,目前俄語專業在師資配備、招生規模和水平方面已經實現了很大的飛躍。
(2)師資配備精良。哈爾濱師范大學俄語專業現有教師28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講師4人、助教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6人,在讀博士2人。此外,每年聘請3——5位高水平俄羅斯專家、1位波蘭專家和1位塞爾維亞專家來我校俄語專業任教。
(3)招生情況良好。2009年以前,每年的招生規模在30——50人左右,近10年來,俄語專業每年招收100人余人。
(4)考研就業出路較廣。目前,俄語專業畢業生的考研就業情況較好。每屆畢業生考取國內碩士研究生占20左右,出國攻讀碩士研究生占10%以上。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從事教師行業的占15%左右,從事與對俄語商務相關的學生占20%以上。另外有10%以上學生考取公務員,波蘭語專業畢業生有將近半數攻讀碩士學位,就業前景較好。
(二)辦學特色
1.瞄準社會的需求,精心打造俄語專業方向。俄語學科設立師范和非師范兩個專業方向。非師范方向中以經貿和法律為主攻目標。
2.堅持師范俄語特色方向。在師范俄語方向的建設上,立足打造精品師范,培養師范的精英人才。本科畢業生能夠勝任中學俄語教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生能夠勝任高職高專等院校的俄語專業教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生能夠勝任高等院校俄語專業教師的工作。此舉專門針對落實俄語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3.始終秉承“語言文化并重、知識技能偕行”的專業辦學理念。把語言與文化教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專業辦學理念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課程設置、教學環節、考試環節等。
(三)面向社會和地方區域發展,致力于服務“一帶一路”和“龍江絲路帶”建設,哈爾濱師范大學俄語專業開展了“卓越教師”、“緊缺小語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大學生俄語語言文化創新團隊”等多個人才培養項目,進行了中俄合作培養俄語人才的培訓等項目,培養了“俄語+經貿”、“俄語+法律”、“波蘭語+商務”等復合型人才。近年來,實施了“俄英雙語”模式、“俄語+專業”(如:俄語+教育、經貿、商務、法律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俄語+英語+三外”復語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中外聯合辦學模式。
二、斯拉夫國別和區域人才培養的主要舉措
(一)積極開拓國外俄語教育教學和實訓基地
為切實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哈爾濱師范大學積極開拓國內外、省內外俄語人才培養基地。目前與俄羅斯十余所知名高校,包括莫斯科師范大學、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等開展密切的人才培養合作。在俄羅斯莫斯科州立人文社會大學、阿爾泰國立師范大學、薩哈林國立大學、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學生互換交流進修基地,每年校際之間交換本科進修學生50余人,為培養高質量的俄語專業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此外,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自2009年設立波蘭語專業,與波蘭格但斯克國立大學合作采用1+2+1模式培養波蘭語專業人才;與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合作,聘請該校塞爾維亞教師來我校開設塞爾維亞語課程。與此同時,結合開設俄語、波蘭語和塞爾維亞語等國語言和文化課程,以國別區域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斯拉夫語文化研究,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啟動小語種人才培養的準備工作。
(二)調整優化俄語專業結構,在保持原有師范俄語教育的基礎上,在師范俄語方向招生上進行調整,由原來每年招生50人,縮減為25人左右。設立商務俄語方向,培養面向對俄經貿和涉俄法律的復合型人才。
(三)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哈爾濱師范大學俄語專業積極探索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途徑。從原來單一的師范俄語教育,隨著中學俄語教學的萎縮,對中學俄語教師需求減小,為培養適應新時期國際交流的合格人才,2000年,我們把專業調整為俄語+英語輔修。該人才培養模式運行近五年,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雙外語人才,但該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主打專業的學習、學生學業壓力過大等。2006年,我們把英語輔修變為“第二外語”,俄語專業分成師范和非師范,師范方向立足培養精品師范人才,招生人數縮減為23人左右,非師范方向加強經貿和法律兩個層面的教學,強化對俄語專業的教學投入和力量,該模式運行至今。
(四)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專業辦學理念,在聘請高水平俄羅斯、波蘭、塞爾維亞教師來我校進行語言文化教學的同時,積極鼓勵我校俄語和其他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語言專業教師出國進修。每年派往俄羅斯進修的教師3——5人,派往波蘭進修的教師1——2人。2012——2013年度一位教師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進行塞爾維亞語,在斯拉夫語學院籌建塞爾維亞語專業方面做前期準備工作。
(五)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積極為學生創造專業實習實訓平臺。在培養師范俄語學生教師技能方面,除了在學校開設相關的教學技能課程外,還為學生建立教育實習基地。目前,在黑龍江省的邊境城市,如黑河市第一中學、黑河市第四中學、綏芬河高級中學,在山東省單縣第五中學、吉林俄語專修學院、哈爾濱市嵩山中學、哈爾濱市第六中學等均建立了師范俄語教育實習基地,為師范俄語專業學生提高從師技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波蘭語學生在國外進修期間,積極開拓波蘭的實習實訓基地,定期有組織地參與社會實踐。
三、人才培養目前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哈爾濱師范大學每年向俄羅斯輸送俄語人才20余人;其中俄語專業畢業生選擇赴俄羅斯從事對俄貿易等工作的近10人;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將近10人;向波蘭輸送波蘭語人才1——2人,赴波蘭的畢業生主要擔任漢語志愿者教師工作;2016年一位通過塞爾維亞選修課程的學生獲得了赴塞爾維亞擔任漢語志愿者教師的機會。2012年10月,哈爾濱師范大學與俄羅斯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聯合開辦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孔子學院。兩校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自合作開辦孔子學院以來,我校已有多名畢業生赴該校孔子學院擔任漢語志愿者教師,在語言進修和服務社會方面均獲得了很好的效益。
四、結語
當前階段,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積極探索俄語專業、波蘭語專業以及塞爾維亞語課程的建設,力爭使這些語種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一帶一路”上述幾個沿線國家的語言互通、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從而推動開展中俄、中波、中塞語言文化交流,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盡綿薄之力。(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本文為2017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帶一路視閾下黑龍江省高校俄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JGY20170914)及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國家研究中心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