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華
經濟全球背景下,各國為增長本國經濟,紛紛與他國建立合作,探索合作模式,自由貿易區不斷涌現,也確實給各成員國帶來積極的效應,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斷的深化改革開放,需要借鑒他國發展自由貿易區成功的經驗。
1970年以來,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地建立自由貿易區,探索與他國合作發展的新模式,拓展海外經濟增長空間。積極地推動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可以使中國貿易持續增長,也可以使中國突破舊有制度和思想的限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中贏得先機。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不同國家的自由貿易區,根據自身的水平和發展特性對自貿區的功能進行定位,同時在總體戰略上進行調整,從而使得自由貿易區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我們選取了東盟和美國,它們關于自由貿易區發展的成功經驗,可以為中國的自由貿易區發展提供參考。
一、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
東南亞國家聯盟于1967年正式建立,當時只有5個成員國; 到2012 年,成員國增加到10個。東盟最開始是為了維護國家政治與安全才成立的,當時并沒有把區域發展重點放在推動區域貿易合作上。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北美自貿區這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功,也促使東盟想要推行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因此東盟自由貿易區于1992年正式建立;緊隨其后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先行制定出進出口零關稅政策,到2015年,貿易自由化在東盟所有成員國之間得以實現。東盟自貿區內商品、服務等產品和技術、勞務、資本等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通,從而使得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得到加強。
二、美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國內爆發經濟危機,國內經濟形勢急劇下降,失業率激增,為了促進對外貿易增長,緩和國內就業壓力,各州為了刺激貿易的增長,紛紛對外設立了貿易區。到1980 年,美國自貿區總數有77個,到1994年,上升至484個。美國自貿區的建立有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盡管美國自由貿易區對外是采取齊頭并進的發展戰略,但是在自貿區發展的規模上和數量上都是采用適度原則; 第二,美國對于自貿區的區域政策預警過程的談判高度重視,并且提出自貿區發展戰略必須服務于貿易發展規劃和國家安全;第三,盡管擴大海外經濟腹地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目標,但其發展的最終目的依舊是為了維護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三、中國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吸取經驗
(一)宏觀方面
1.制定差異化合作戰略。一般情況下,自貿區內成員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處于同一水平的話,比較容易形成區域一體化,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盡管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通常是不同的,但是每個國家可根據其他國的發展水平來制定差異化的合作戰略,如此也是可以實現區域一體化。
2.追求多方面收益。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不光是要注重靜態收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動態收益和非經濟收益,在發展初期,成員國之間只注重靜態收益,但靜態收益并不大。近年來,各成員國參與貿易合作開始重點追求動態收益以及非經濟收益,并且在經濟合作中經濟收益與非經濟收益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在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合作時部分大國越來越開始重視以政治為主的非經濟收益。國際合作中中國應始終堅持自貿區發展戰略,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應該與合作國建立起強大可靠的經濟和政治同盟,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同時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鞏固并加強我國的大國地位。
(二)微觀方面
1.設立新型管理運行機制。目前,我國自貿區的情況是由國務院審批,地方政府經營,結果是政出多門、政企不分以及中央、地方多頭管理的現象。因為每個國家國情存在差異,所以大多數自貿區都是采用單一的管理模式,具體的做法是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機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這樣成立的組織是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因此我國也可以采用這種管理模式。
2.轉變貿易監管模式。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我們應該調整好自貿區的貿易監管方式,著重注意事中監管和事后監管,自貿區可以將企業誠信作為突破口,加以利用以往的海關數據庫信息,構建和完善企業誠信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內容可以涉及通關、貿易和綜合等多方面的風險評估。(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