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歡
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區工作者的地位日益提高,如何對這類人群進行有效管理,變得尤為重要,筆者以長沙市為例,調查了解了社區工作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對策建議姨解決這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構建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社區成為了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支點,社區工作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角色。筆者試圖就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社區工作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的社區事務員崗位上的社區工作者管理進行探析。
一、社區工作者管理現存的主要問題
筆者對長沙市的部分社區和街道進行走訪,發現社區工作者管理存在以下問題:
(一)崗位工作量不均勻
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社區工作者崗位工作量不均衡,黨建、計生、城管、民政、兩保、綜治等服務配備有專職的干事,而經濟(統計)、文體、財務、工會、婦聯、關工委、住房保障等工作未配備相應的專職專干,這些工作均由社區現有工作人員兼任。有社區主任介紹說他們現有的工作事項有154項,根據現有的社區工作人員配備,一個社區的工作者為9-13人。社區工作者各崗位之間的工作任務量及難度有一定的差別,但薪酬差距不大,大家都想選擇相對輕松一點的工作崗位,導致管理起來有存在困難。
(二)社區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
隨著政府對社區工作的進一步重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社區工作者過去由“老大爺”“老大媽”為主體,現在這支隊伍是一支更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然而這支隊伍中的成員素質卻參差不齊。筆者在Q街道調查發現,現有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中有不少是來自于軍人轉業、軍嫂照顧就業、也有由居民選舉選出的居民委員會成員,政府相關部門統一招考,以及街道選派的成員。這些人員學歷背景五花八門,生活經歷千差萬別,自身素質參差不齊。
(三)社區工作者待遇偏低且分配較均衡
社區工作人員工資水平偏低且平均分配。2018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長沙市社會平均工資為年平均工資85187元,月平均工資為7099元(數據來源于《2017年長沙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而一般的社區工作者工資水平遠低于這個數,以芙蓉區為例,非管理崗位的最高工資只有7099元的93%。最低的崗位也只有該數的75%。與目前各單位如火如荼開展的績效工資改革相比,社區工作者的績效工資差異非常小,相對來說比較平均,激勵作用不明顯。
(四)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不夠精準
目前長沙市對于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責任主體是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考核基本采用民主測評的方式進行。但是由于社區工作各崗位的特殊性,測評中諸如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崗位的工作者明顯比計劃生育,城管愛衛崗位的工作者占優勢。尤其是在服務對象作為測評主體的時候,偏服務的崗位比偏管理的崗位在績效測評中明顯占據優勢。
二、社區工作者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制作社區各崗位的崗位說明書
各個社區應該從基本信息、主要工作職責、工作內容、任職資格四個方面來確認社區各崗位的崗位說明書。基本信息部分除了崗位名稱、崗位目的、服務對象、工作地點環境、直接匯報對象、直接督導對象、日常協調部門、外部協調單位等內容之外應該重點突出崗位權重;主要工作職責部分涉及工作目標及主要職責(權);工作內容部分包括常規工作和臨時任務;任職資格部分包括教育水平、專業要求、經驗年限、職稱培訓、技能知識、能力資格、其他條件等。
(二)建立高效準入和培訓機制
社區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在于準入門檻不高,雖然長沙市社區工作者現在“逢進必考”,但是考試之前的資格審查門檻不高,對于學歷,專業,經驗要求不嚴,如規定只允許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報考,相信情況要改善很多。在公開招考方面,應該遵循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對于現有的社區工作者,應該建立高效的培訓機制,以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素質,使之適應工作需求。
(三)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
社區工作者從身份上講,由于是政府購買服務,既不屬于行政編又不屬于事業編,按照的是《勞動合同法》進行的管理,薪資福利待遇方面明顯偏低且較平均,要改善這一點,應該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比如將社區工作者的薪資由基礎工資,學歷工資,職稱津貼、績效獎金,“五險一金”五個部分組成,其中基礎工資部分應重點依據崗位說明書中的崗位權重。
(四)構建精準化的考核體系
由街道負責組織社區工作者的年度考核,考核主要突出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街道依據崗位說明書中的主要職責(權力),將社區工作者的崗位分為偏服務或偏管理兩大類進行考核,領導、自身、同行、服務對象四者作為評價主體,德能勤績作為考核內容,過程和目標考核雙管齊下,構建精準化的考核體系。(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