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已有的“互聯網+園林景觀”方向的研究成果的總結概述, 從“互聯網+園林景觀”的多種形式、互聯網背景下的設計新思路、商業模式的選擇和多樣化的技術支持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思考并試圖探究一條契合行業屬性的“互聯網+園林景觀”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園林景觀;互聯網+;電子商務;實現路徑
“互聯網+園林景觀”是園林景觀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由于當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產品的快速迭代,使得實現 “互聯網+園林景觀”的路徑多種多樣。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其和園林景觀行業充分結合,并找到一條契合該行業屬性的發展道路,便成為打破該行業傳統模式的關鍵。
1、“互聯網+園林景觀”的多種形式
管學理提出的“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模式,使高校的景觀設計專業和企業的實際項目得到拓展和延伸,更好地將創新設計成果轉化成為市場需求的設計方案,實現校企雙贏[1]。在鄂宇軒和杜曉旭等人介紹的“互聯網 + 大學生創意創新大賽”中,一科研小組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售賣的同時,通過網絡開設多肉植物微景觀課堂及上傳制作視頻,傳授基礎景觀設計理念和多肉植物的養護知識,為客戶提供有效的服務[2]。馬曉燕結合國家政策和行業政策,引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針對現有裝置藝術的歷史和現狀,解讀景觀雕塑裝置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創作和應用[3]。J.R Wherrett介紹了他做的一項調查,利用互聯網收集了一些蘇格蘭當地居民的景觀偏好數據,從而提出了幾個關于使用互聯網進行這種基于視覺調查的問題。吳登華和王懿祥等人針對古樹名木數量眾多、分布分散,而又缺乏有效管護手段的現狀,研建基于志愿者GIS的古樹名木巡護智能手機APP,以滿足古樹名木日常巡護的應用需求[4]。霍雯從山西古建筑"建筑地圖"化的必要性和"建筑地圖"APP在山西的使用必然出發,以共時性與歷史性相統一的視角進行"建筑地圖"APP的信息架構,從而推導出山西古建筑"建筑地圖"APP的設計方案[5]。
張向楠第一次系統性地對“互聯網+園林景觀”的實現途徑進行了研究和論證,并設計了一款園林景觀網站。此網站是為了整合園林景觀行業中的信息資源、發展用戶量、建立園林景觀行業的互聯網經濟,是以設計師設計的產品為賣點發布和眾籌產品設計為主,為園林景觀的高效率、高標準、簡約化生產為核心的產品推出和買賣提供的平臺,其次是為傳統園林景觀材料的買賣提供交易平臺[6]。
2、互聯網背景下的設計新思路
T.J. Howard等人提出了“創造性設計過程”,采用工程設計中不同設計類型和心理學中的創意輸出元素,形成了創意設計輸出的復合定義。柳倩借大量其他領域的跨界設計案例的研究來總結跨學科合作的方法與經驗,反思景觀跨界的現實,并借此啟發和思考未來景觀設計師多重社會身份實踐的新的可能[7]。S.Yasmin Sofia Hussain和Ismail Said在研究中指出,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之間應建立更多的連接,以解決城市居住區開放空間規劃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一款園林景觀APP中加入一些可供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交流合作的功能組件呢?
徐奕然在“問卷調查、訪談問詢、參與式觀察、認知地圖、愿景卡片、模型布局游戲、開放展覽、會議交流、主題活動”這九種傳統方法的基礎上,拓展了“網絡數據挖掘、移動終端追蹤、虛擬現實、數字城市、社交媒體、公眾參與地理信息系統”這六種結合“互聯網+”的城市設計的新興方法[8]。陳虹和劉雨菡思考了"互聯網+"時代對城市空間造成的影響,認為城市空間的組織將會趨向非均衡發展,城市功能分區將進一步模糊化,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9]。
由此可以發現,互聯網不僅連接了人與人,還連接了地塊與地塊、空間與空間。假設一款APP能夠提供景觀設計服務,那么這項服務的覆蓋范圍就會擴大至整個城市維度,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地塊的景觀設計。
何春坡提出了“口袋景觀設計表達”的概念,意為當代倚靠安裝在“口袋”中的App完成景觀設計表達的方法。在風景園林數據分析上,相關App有意或不經意地在“闖入”現代景觀設計中,已經或將為風景園林的量化做出突出貢獻[10]。陳鯤在研究中指出,研究APP景觀設計問題有很強的理論和應用價值,能為APP景觀設計創作帶來一些指導[11]。
3、商業模式的選擇
商業模式的選擇和運用對當代“互聯網+傳統行業”的平臺運營來說至關重要。
胡宇航在研究中指出,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為例,它采用C2C、B2C的商務模式實現商品在網絡平臺上的買賣交易,不僅打破了時空地域限制,而且商品多樣化,證明了互聯網+和云計算在零售行業中的巨大應用價值[12]。王峰分析了目前產業實踐中互聯網個性化定制的4種典型模式,提出了個性化需求的3個重要屬性,介紹了規模化個性定制的一個基本核心和4個關鍵支撐[13]。
而假如我把景觀設計方案以及設計師的創意當作一種商品,那么把這種商品投放到互聯網商業模式中去,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應用價值呢?
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提出,未來商業的需求點是挖掘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制造產品。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技術上的突破就是我們終于可以以足夠低的成本和海量的客戶建立直接的關系,保持一個近乎實時互動的狀態,微博、淘寶、微信,都讓大家不但可以完成點對點的溝通,還可以完成多對多等各種方式的溝通和協調。
4、多樣化的技術支持
Shibo Sun、Xiyan Xu等人根據互聯網數據分析,獲得了“公園熱舒適性的整體空間和時間分布情景”。Marco Conti和Andrea Passarella提出了一種新的互聯網數據管理范例,并將其命名為人際互聯網(IoP)。IoP算法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物理學等領域對個人和社會做定量模型,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端到端的連接。
在互聯網技術領域中,不得不提到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這兩者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王嘉寧和王策根據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和特點,認為虛擬現實技術在園林景觀設計和服務型景觀中的應用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14]。王圣霖和朱世范等人受移動互聯時代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改變的啟迪,將VR技術中的AR系統作為技術基礎,開發了基于iPad運行環境的景觀設計虛擬(下轉34頁)(上接32頁)平臺App[15]。
總結:
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手機的普及,讓移動端的APP比電腦端的網站更適合作為聯系行業人群的工具;第二,輔助園林景觀從業者進行景觀設計的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第三,互聯網產品的運營與推廣離不開商業模式的選擇。因此,設計一款移動端APP,將現有有助于景觀設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其中,明確用戶群體,并結合一種主流商業模式,從而打造一個行業領域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作為實現“互聯網+園林景觀”目標的一條合適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管學理.互聯網+景觀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平臺研究[J].中國培訓,2018(02):33-34.
[2]鄂宇軒,杜曉旭,史明月,于志會.大學生創新實踐“互聯網+多肉植物創意微景觀”設計及體會[J].吉林農業,2017(01):110-111.
[3]馬曉燕.“互聯網+”時代下景觀雕塑裝置設計初探[J].科技經濟導刊,2017(22):108.
[4]吳登華,王懿祥,孫朝輝.基于GIS的古樹名木巡護APP設計與開發[J].林業資源管理,2018(03):141-145.
[5]霍雯.山西古建筑的“建筑地圖”APP設計研究[J].山西檔案, 2018(04):139-141.
[6]張向楠.以互聯網經濟為主的園林景觀網站設計[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7]柳倩.現代景觀的跨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5.
[8]徐奕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參與式城市設計方法的傳承與拓展[D].東南大學,2017.
[9]陳虹,劉雨菡.“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空間影響及規劃變革[J].規劃師,2016,32(04):5-10.
[10]何春坡.App時代下的口袋景觀設計表達[J].建筑與文化,2017(01):175-176.
[11]陳鯤.微景觀模型植入APP應用的數字化教學創新研究[J].藝術教育,2016(04):180-182.
[12]胡宇航.“互聯網+”結合云計算在傳統行業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用,2018(06):146-147.
[13]王峰.互聯網個性化定制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6(04):26-28.
[14]王嘉寧,王策.虛擬現實(VR)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天津農業科學,2017,23(03):103-105.
[15]王圣霖,朱世范,胡海輝.基于移動設備的虛擬實境技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15,31(11):65-68.
作者簡介:
張浩鑫(1994—今),男,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在讀研究生,工學學士,單位:河南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