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應融合并表現出平面藝術、建筑美學等多種學科的藝術元素,讓參觀者感受到獨特、自然、和諧的視覺美感,同時欣賞到文化建筑中蘊含的多元、豐富、歷史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藝術元素;視覺審美;平面設計;文化建筑工程;美學文化
文化建筑的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歷史古跡、學校、展覽館、文化館、藝術美術館、博物館,等等。文化建筑是城市建設及規劃設計的重要構成部分,展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內涵,體現出城市文化與藝術的特色。文化建筑融合了社會環境、人工環境、自然環境,表達了豐富的精神性、藝術性、物質性和審美性。設計師應考慮到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心理,思考文化建筑與地域空間、歷史演變的關系,構建城市文化格局,應用建筑平面設計的思路,優化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方案。下文中,筆者將以某博物館為例,探究文化建筑平面設計中的藝術審美元素表達及與運用。
1、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要點
建筑領域中的文化建筑,泛指以文化教育等為功能基礎的各類綜合性建筑,包括:歷史古跡、學校、展覽館、文化館、藝術美術館、博物館,等等。相對于其他建筑,文化建筑除了遵循建筑結構設計要求之外,更要挖掘建筑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在創造特色文化內涵上,需要利用平面藝術設計手法來打造獨具文化韻味的建筑美學風格,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凱旋門、英國的大本鐘,以及中國的故宮等。這些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設計風格,既展現了文化建筑自身的功能特點,又從精神文化上發揮了教育功用。平面藝術設計始于環境要素,而建筑設計源自其結構與功能,文化建筑與平面藝術設計的融合,旨在通過建筑學、藝術學理論,突出文化建筑的美觀性與舒適性,以及文化教育功能。文化建筑平面藝術設計中的審美表達,也需要從建筑內部結構、建筑外部環境,以及建筑規劃總體有序性上,展現文化建筑藝術設計審美創造,滿足人對文化建筑的心理體驗與審美鑒賞。
2、審美元素在文化建筑平面設計中的呈現
美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覺心理波動的理解與感受。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美有兩種,一種為主觀傾向美,另一種為客觀傾向美。對于文化建筑的審美表達,就是基于文化建筑的美感,從建筑的直觀美學與客觀美學價值中作用于人的審美心理。審美心理學家提出,審美是人類心理活動規律的一種體現,也是對美感的體驗活動,多表現為人的知、情、意。建筑平面藝術美學主要是設計師通過平面構圖等來營造建筑環境,運用美學要素來吸引受眾,讓受眾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感知建筑環境的美學意蘊。同樣,對于文化建筑,設計師要把控當代受眾的審美心理共性,改變文化建筑平面設計與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多樣化藝術語言來表達審美共性心理,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呈現文化建筑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審美感受。
2.1文化建筑平面設計中的審美創造
文化建筑平面藝術設計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是基于對人與建筑、環境之間的合規性、合目性的統一,從而改造建筑結構與環境的關系,使其更好地滿足人的審美規律需求。所謂建筑平面藝術設計,就是要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以審美創造為目標來滿足公眾的審美心理。創造也是創新的過程,藝術設計的生命在于創新,平面藝術設計也在創新,如何從獨具前瞻性、獨創性的審美創造中推陳出新,就需要立足公眾的審美訴求,進行創造。
對于文化建筑而言,平面藝術設計師需要結合受眾對文化建筑的審美訴求,從而營造適宜的審美環境,達到審美創造的目標。
2.2文化建筑平面設計中的審美賞析
簡而言之,對于文化建筑平面藝術設計的審美欣賞,就是從受眾的審美體驗中獲得心理上的美的感受。比如對建筑外觀的審美愉悅,對建筑空間的審美享受,對建筑結構的和諧體驗等。無論是何種審美欣賞,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的審美認知。同樣,文化建筑平面藝術設計中的一些技術缺陷、不足等問題,也將影響其審美欣賞體驗。總的來說,無論是平面藝術設計形式上的審美愉悅,還是精神上的審美滿足,都會與其內外形式的合理、悅目化設計有直接關系。
3、某博物館平面設計中的藝術審美元素分析
3.1滿足人們審美需求
文化建筑在建筑結構與格局上,不僅要滿足功能服務,更要從體現審美價值上為受眾營造獨特的感官體驗。也就是說,建筑與其文化屬性的融合,旨在對受眾精神與情感的雙重交流,以凸顯文化建筑的內涵價值。如何做到服務受眾,需要從設計思想上表達真誠,從審美享受上突出人與建筑、環境的統一和諧。某博物館內部陳列的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在對其內容進行分類基礎上,依照相應的時間、種類來進行有序陳列。一方面,從文物展示中突出文化意義;另一方面,從文物與博物館平面藝術結構設置上形成內在契合。比如一些地域性文物、特色性文物設置專門的平面空間進行陳列,增強其藝術審美價值。
3.2多元化的平面設計藝術
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中應呈現多元化的藝術審美元素,同時表達出設計師的個人審美特色與藝術創新。與其他建筑的平面設計相比,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方案應更加側重對審美元素的體現與表達,深入挖掘藝術元素的內涵,合理運用符號藝術設計方法,營造多元化的視覺審美體驗,讓參觀者形成藝術情感共鳴。
文化建筑的平面設計應尊重藝術的多樣性、矛盾性和多元化,尊重受眾差異化的藝術情感體驗。某博物館的主展廳平面設計中,注重呈現井然有序、宏偉寬大的格局,將室內空間與陳列的藝術品完美融合在同一空間環境中,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置身其中的感受,突出了陳列藝術品的滄桑歷史感和濃厚文化底蘊。設計師使用了書籍、浮雕、模型、沙盤等多種類型的展覽區,結合新媒體傳播技術,為參觀者營造全方位的藝術審美體驗。
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文化建筑平面設計中的藝術審美元素應用,既要尊重受眾的審美情感、審美訴求,還應呈現出文化建筑的功能性與歷史特色、文化內涵,打造多元化的空間環境,激發受眾的審美共鳴與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劉亞楠,胡振宇.圓在建筑平面中的應用解析——以南京普通高校圖書館為例[J].江蘇建筑,2018(04):13-15+26.
[2]王娟.文化建筑平面藝術設計中的審美表達[J].藝術科技,2017,30(09):307.
[3]鐘鼎.影像拍攝與建筑平面設計的共生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7(36):113.
[4]張引.淺談建筑平面設計中視覺審美元素的構建[J].低碳世界,2017(21):145-146.
[5]文浩然,楊磊.淺談平面設計在建筑中的應用[J].商業故事,2015(21):9.
作者簡介:
尹培元,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