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摘? 要】平時寫作文的時候,學生常常覺得無話可說,作文課上也提不起精神。對此,教師試圖把作文和美術融合起來,靈活運用繪畫手段來教學,使作文課堂活躍起來,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美術? 作文? 課堂? 運用
在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覺得難教,學生更是覺得難學,一到作文課上就抓耳撓腮,愁眉苦臉,即使硬著頭皮來寫,寫出來的作文也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帶給學生另一種寫作感受呢?結合兒童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理念,把美術請進作文的課堂,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寫文章主要用文字和語言,繪畫主要用線條和色彩,它們看似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其實美術和作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講究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和聯想進行藝術加工。著名畫家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說明了美術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加工的,它更多體現的是畫家的情感體驗和生活感悟。寫作也是如此,在生活中選材,發揮想象和聯想,把材料加工成靈動的文字。所以,著文繪畫都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感體驗是作品的生命。因此,把美術請進作文的課堂,用美術來輔助作文教學,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易于動手、樂于表達”。
一、美術可以讓學生有“畫”可說
畫面最大的特點是直觀、生動、形象,對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小學生來說,這無疑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在教學中,讓美術與作文掛鉤,學生便能實現從無話可說到有“畫”可說的轉變。比如說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一篇習作,介紹一種小動物,可以讓同學們先畫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畫出小動物的特點,然后抓住特點問一些問題:“小貓為什么長胡子?”“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小兔的眼睛為什么是紅色的?”……以畫為依據說一說,最后再把它寫下來。在這樣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激起了他們寫作的欲望,真正起到了以畫促寫的作用。
有“畫”可說,還可以讓學生編童話。有一次上課,我就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幅圖,圖上是小兔和小刺猬相遇了,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畫一畫以后的故事。同學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紛紛拿起畫筆興致勃勃地畫了下去:小兔邀請小刺猬去他家作客,小兔想請小刺猬一起去參加森林讀書會,小兔想請小刺猬幫忙去拔蘿卜……畫完以后再把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說一說,寫一寫,一切顯得是那么地水到渠成。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主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利用繪畫來編故事,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創作的熱情,他們都想一吐為快,孩子通過繪畫也表達出了自己純真質樸的情感體驗。
二、美術可以讓學生寫出美的文章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告訴我們: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記得一次寫《我愛秋天》的作文,孩子們開始寫得比較簡單:“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果子成熟了,有蘋果、梨子、石榴……”面對這樣平淡的語言,我便想到了先請孩子們畫一畫秋天的果園,他們聽后都興趣盎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筆,畫出了輪廓,又美美地給圖畫涂上了色彩。看著一幅幅色彩繽紛的秋日果園圖,孩子們覺得作文上可以加上一些詞語,句子內容也隨之變豐富了:“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果子成熟了,蘋果樹上一個個紅紅的蘋果,高高地掛在枝頭,多像一盞盞燈籠。梨子黃澄澄的,你擠我碰掛在枝頭,爭著讓人們去采摘呢!石榴笑了,咧開嘴向我們打招呼。”圖畫上色彩艷麗的顏色則是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也激發了他們表達的欲望。
法國近代教育家盧梭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孩子們天生喜歡“涂鴉”,現在正好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畫下來,再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的畫是自主的,這樣的作文是美的、快樂的。
三、美術可以讓學生掌握寫作的詳略
文章講究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這樣才能更鮮明、更有力地表現文章的主旨。相反,詳略不當,重點不突出就會導致偏題、走題。記得有一次批改學生的作文,作文的題目是《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發現好多學生在寫的時候,活動之前的準備工作敘述得太多了,而活動的過程就記敘得太簡單了,詳略處理不當,重點不突出。作文評講的時候,筆者就帶來了兩幅《公園》的圖畫,一幅畫主次不分,人物和景點都平均用力,另一幅畫公園中的涼亭和花園,放在顯眼的位置,而遠處的樹木和行人則輕描淡寫,起到襯托主要畫面的作用。然后讓學生討論,這兩幅畫哪一幅好,好在哪里?學生討論完以后都覺得一幅畫主題不鮮明,而另一幅是詳略得當,主題鮮明。然后再把這兩幅畫和相關作文進行聯系,畫畫如此,作文亦是如此,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寫作時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四、美術可以讓學生體會空白的作用
國畫藝術講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畫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長空萬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頃。其實不僅繪畫如此,一切藝術都講究虛實相映、形神兼備,都追求“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境界。文學作品也不例外,《題秋江獨釣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這首詩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寥寥幾筆,描寫了一個漁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釣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一葉輕舟、一支釣竿,垂釣者一面歌唱,一面飲酒,垂釣的瀟灑被刻畫得活靈活現,整首詩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作文也要求能留有空白,留給讀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間。而有些學生的作文不能很好分段,文章層次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美感。這時,可以通過圖畫引導學生寫作也如畫畫,要留有空白,如重要的句子可以單獨成段、文章結尾可以使用省略號……這些都可以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這種奇特的閱讀心理,通過畫面來講,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
實踐證明,把美術請進作文的課堂,美術在作文課堂上折射出了巨大的魅力,既能活躍我們的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有話可說,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并且樂在其中。老師的教學工作也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