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在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新金融模式不斷出現,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增長迅速,倒逼傳統金融機構轉型,也帶來了金融行業人才需求的轉變。本文能過分析互聯網金融給金融行業發展帶來的新變化,闡述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企業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工作技能、工作職能及資格證書需求,并提出了互聯網金融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議,為高校及企業的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是依托于移動互聯網工具開展金融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形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促進金融行業不斷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產品日益豐富、服務有效延伸。當前,互聯網金融已成為未來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方向。互聯網與金融的不斷滲透、融合改變了傳統金融產品的銷售、支付與服務模式,也使金融市場和行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
一、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行業發展新趨勢
(一)互聯網金融創新不斷加速,新金融模式不斷出現
在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中,在金融新常態下,改革與創新成為當前金融發展的“主旋律”,互聯網金融為傳統金融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增加新的動力。互聯網金融帶來多種新興金融模式,根據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分為互聯網融資與互聯網金融服務兩大類,其中,互聯網融資包含了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信托3種細分模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包含了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消費金融4種細分模式。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活躍,業務滲透率不斷提高,這些金融創新模式改變了傳統金融體系的缺陷和不足,實現了去中心化的金融業態。
(二)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快速膨脹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建設的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家數超過1.9萬,互聯網金融業務數量與規模均居全球領先地位。從規模上來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2016年,中國網上支付交易規模達2085.0萬億元,移動支付規模達157.6萬億元;互聯網消費金融增長迅速,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達到4.4萬億元;互聯網理財發展迅速且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互聯網理財規模接近3.15萬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15.5萬億元;截至2017年年底,互聯網貸款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有1863家,成交量達到2.5萬億元。
(三)互聯網金融倒逼傳統金融機構轉型
互聯網金融給金融行業帶來“鯰魚效應”,促進傳統金融機構注重模式創新與業務轉型,不斷深化傳統金融業務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例如,對于銀行業,支付結算與信貸這兩類傳統業務正在主動向電商、移動支付等領域發展;對于證券業,互聯網已成為券商和基金公司的新型營銷和服務渠道,證券公司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或者自主研發業務平臺從事經紀業務和理財服務;而保險業科技應用日益廣泛,創新業務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不斷促進保險業服務模式和銷售渠道創新。
(四)互聯網金融人才供需失衡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斷進步與快速變革,互聯網金融人才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困局。不斷涌現的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業務,缺乏能夠進行熟練操作的專業技術人員。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缺口已達300萬,未來幾年此數字還會繼續增長。預計2018-2020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高管需求率每年在4.2%左右,風控、技術、營銷人才需求率每年分別在21.1%、16.4%、58.3%左右。隨著金融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金融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除了數量上的供不應求,互聯網金融人才的供需失衡還表現在人才結構上,目前需求度最高的依次是市場營銷類、風險控制類和技術開發類崗位。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應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一)工作技能需求
互聯網行業的技術優勢,推動了傳統金融業的轉型升級,這也對互聯網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目前,互聯網金融機構需求的十項熱門技能包括:JAVA、管理、顧客服務、Linux、保險、SQL、Python、領導力、推銷、戰略規劃。這種技能需求體現出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人才需求的一個重要特征——復合型人才需求,需要既掌握數據的量化分析、金融產品的定價以及風險防范等金融業務知識,又掌握云計算、信息技術、大數據、網絡安全等互聯網技術的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二)工作職能需求
互聯網行業的工作職能主要為:工程、信息技術、銷售、人力資源、運營、項目管理;金融行業的工作職能主要為:金融、會計、銷售、研究、運營、管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工作職能則融合了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的工作職能,主要涉及以下6個方面:工程、信息技術、金融、人力資源、項目運營、運營。互聯網金融行業中21.3%的人員從事工程類崗位,13.5%的人員從事信息技術類崗位,合計約三分之一的人員從事的是技術類崗位,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員主要從事財務金融與管理類崗位。
(三)資格證書需求
目前,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專業證書較少,現有的證書在市場的認可度不高,證書授予機構不夠權威。因此,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對于資格證書的選擇仍然傾向于傳統的金融專業證書,而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則更加青睞計算機類的專業證書。
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需要持有的證書主要為以下幾種: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保險代理人資格證、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許金融分析師)、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金融風險管理師)、證券從業資格證。其中,CFA、FRM這類權威性和國際性較強的國際認證資格證書,已成為金融從業人員獲得職位晉升及擴展事業的重要砝碼,尤其對于初級人才和中級管理人員的招聘顯得尤為重要。
三、互聯網金融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議
(一)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并成為趨勢,高校應及時調整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傳統金融機構、電子商務企業、金融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以市場和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為市場培養專門的互聯網金融人才。首先,高校需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的政策研究,并積極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深入交流,通過政府層面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第二,高校需要通過與行業協會開展學術交流、企業研討會、行企校聯合辦學等活動,利用行業協會作為校企交流的橋梁和平臺,實現校企雙向互動交流。行業協會還能夠指導高校開展職業資格證培訓工作,提高學生職業資格證的認可度。第三,高校應積極深入互聯網金融企業調研,了解企業人才缺口,開展行業講座、校園招聘、行業技能競賽、人才儲備庫建設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為企業、行業發展定制培養人才。
(二)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課程結構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創新思維和復合跨界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對人才的普遍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財務、金融、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電子信息技術等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應打通壁壘,構建跨學科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可針對崗位群要求開設所需課程,例如,面向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產品研發、網絡信息類崗位,可重點突出金融、營銷、計算機、數學、法律等基礎知識的訓練。高校應深入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調研,緊密聯系互聯網金融業務設置互聯網金融模塊課程,如“大數據金融”“網上支付與結算”“互聯網金融運營”“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 等。
(三)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金融類專業傳統的教學方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接觸企業的實際業務。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金融創新不斷提速,金融產品與業務不斷推陳出新,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需要緊跟行業變化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教學場地從教室搬到實驗室,緊跟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業務發展趨勢,引導學生調研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在課堂上開展金融業務介紹、分析與討論,撰寫市場分析報告,充分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此外,還可以利用慕課、微課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能夠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為適應當前金融行業對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尋求與更多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實踐平臺。高校可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根據互聯網金融企業需求,形成互聯網金融崗位群與崗位能力匹配表,并以此構建崗位能力與課程體系匹配表,分階段開展實踐訓練。面向低年級學生,開展企業參觀實習、專家講座、沙龍研討等活動,幫助學生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形成初步的認識;面向高年級的學生,開展互聯網金融相關職業證書考試的培訓,并為學生進入企業參加實習提供機會和平臺。
(五)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提升教學品質
互聯網金融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為避免教師隊伍重理論輕實踐,高校需要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訂培訓方案。金融類專業的師資培養應緊跟市場需求,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提升專業老師的業務操作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企業一線專家與專職教師一起進行課程開發,并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或舉辦學術講座,保持課程內容與行業前沿發展的同步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可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與專業培訓或到金融企業調研或掛職,學習企業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積累行業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案例。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金融教師,以教帶學,提升學生的金融實踐應用能力。(作者單位: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商學院)
課題:2017年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課題“互聯網金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