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文
當前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常態,而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企業紛紛陷入“融資難”問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企業自身發展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在校大學生以及中小微企業在互聯網金融創新創業融資模式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界定
互聯網金融是由傳統金融業與新興的互聯網創新技術相結合應運而生的產物,在借鑒傳統金融業經驗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繼承和創新。傳統的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交易方式。
互聯網金融依附于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現代精良技術,顛覆了傳統金融的貿易往來屬性和界限,擁有投資獲益的泛貨幣化、需求驅動金融創新機制以及共享性金融生態系統這三個顯著特征。本文將以投資獲益的泛貨幣化特征進行主要闡述。
二、中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企業界定
中小微企業是指企業雇傭員工數量少、營業額低、經營規模小、產品產業鏈短以及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企業。我國大學生創業企業主要符合以下兩個原則:一是畢業后5年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或者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創辦的企業;二是由符合條件一的大學生擔當企業法人,且大學生創業團隊核心成員出資總額不低于注冊資金的30%。在當代社會,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相當嚴峻,就業困難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當前,隨著互聯網新興科技的發展以及電商平臺的不斷涌現,電子商務的迅速普及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成為當下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互聯網金融憑借其靈活、便捷、時效性高、交易成本低等特點,越來越備受矚目,成為大眾生活離不開的一種支付方式,它與傳統金融業有著本質區別,其服務極大地提高了互聯網金融的使用效率,使客戶的金融交易需求量迅猛增長。同時因其無需雇用大量工作人員以及購買大量辦公設備,租借實體網點等因素也降低了企業的管理和運營成本。并打破了地域和語言限制,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技術支持,使得跨國金融服務更加方便。互聯網金融引領金融業走向時代潮流,催化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衍生品的誕生,推動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使金融業朝著健康蓬勃的態勢發展。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創新創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信息平臺缺乏安全性
依托于互聯網金融中大數據地位的重要體現,互聯網金融客戶信息以爆炸式的趨勢上漲,海量信息的儲存可以為客戶帶來方便的數據分析以及絕佳的使用體驗,但如果安全上存在漏洞就極易引發信息的丟失、破損、泄露等問題,危害客戶的信息安全。而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存在漏洞的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小覷。首先,互聯網金融衍生品在操作過程中呈現出過度包裝,過分美化的現象。其次,互聯網金融還存在融資模式不完善,非法集資現象嚴重,征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導致互聯網金融安全的風險愈演愈烈。
(二)融資渠道單一,信息不對稱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更多的存在于傳統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這也使我國中小企業增加了其融資成本,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空間,導致企業無法迅速成長。互聯網金融不僅面臨融資渠道單一的弊端,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問題。集中體現在信息不對稱導致資源不合理配置引起市場失靈的現象。
(三)信用評價體系尚未健全
我國的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個人誠信檔案以及企業的信用評級規范尚未出臺,缺乏對誠信缺失問題的懲處規則和不誠信信息的公開披露。而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和互聯網金融公司在信息連接與溝通上存在障礙,央行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平臺。同時缺乏信用信息的交換機制的保障,導致央行的信用信息不能完全公開披露、企業的審查成本增加,難度加大、客戶獲取企業信息的時效性差,透明度低,極易發生上當受騙的危險。除此之外,借款人和的違約成本低,也會集中違約現象的發生,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長效機制,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無法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模式的挑戰與改變,它與傳統金融既存在競爭關系也包含合作關系;它既是對傳統金融模式的補充和繼承,也是對傳統金融模式優秀方面的發揚。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我們在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機制的同時也應注意它存在的弊端,并對其進行改正。而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企業也紛紛陷入“融資難”問題,存在因互聯網信息平臺缺乏安全性、融資渠道單一,信息不對稱、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完善以及信用評價體系尚未健全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急需推行相關舉措來改進和完善中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企業陷入“融資難”的情況。在借鑒其他國家成熟經驗,開辟多元化網絡融資渠道、增強政府及企業聯合會的監管力度、構建完善的網絡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網絡融資發展環境以打造公平有序的競爭平臺后,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與創新創業融資體系終將齊頭并進,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迸發無限活力。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