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典 祝康 向慧媛 劉遠海
摘? 要:繼續教育是在職人員完善專業結構和實現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和保障。為適應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需求,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參與繼續教育顯得尤為迫切,這與體育高校參與社會服務的訴求相契合。可以依托地方體育院從智力支持、人力扶持和物力援助三個途徑入手,開展師生下點指導與幫扶、假期短期集中培訓和合作共建教育實踐基地,實施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對提升教師業務素質,打造“品德優良、功底扎實、技能突出、專業過硬”的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專業隊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方體育院校? 農村學校體育教師? 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a)-0123-03
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問題。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充分表明黨和國家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的決心和信心。而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必須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教育投入,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師,《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的“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師德水平與業務能力,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關鍵。而教師的成長和能力提升離不開繼續教育,因此,探討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教師繼續教育的理論基礎及概念
人類社會要延續和發展,必須將前人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教育的本質。所謂“不學無術”、“人不學要落后”,都是勸誡后輩加強學習的典范和真理。關于繼續教育的理論基礎,最著名的是終身教育理論,是由法國教育思想家保羅·朗格朗于1965 年首次提出的,認為“教育并非終止于兒童期和青年期,它應當伴隨人的一生而持續地進行”。強調教育是滿足個人及社會永恒的需要,應伴隨著人的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教師職業更是秉承了終身教育的理念,隨著社會的需求,已經把教師教育由職前的師范教育擴展到入職教育和職后教育。其次是學習型社會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家哈欽斯在1968年提出的基本概念,1994年意大利羅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上正式形成,指出學習型社會“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與其說它是一種教育概念,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1]。”為適應新時期人才的需要,努力建設以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學習型社會,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和終身學習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人們對繼續教育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認識,繼續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已經脫離正規教育、已經參加工作的社會人員進行的一種高層次的追加教育,目的是為了更新補充知識、擴展知識視野、改善知識結構、提高能力水平,以適應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本職工作的需要[2]。而教師繼續教育是指教師在工作后為適應新的教育要求而參加各種教育活動,是教師實現自我完善和提升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2? 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現實意義
繼續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于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加速,應用周期變短,導致從業人員“知識老化”而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時代一次性的學校教育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使得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變成從業人員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繼續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的重要階段,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教師職業來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必須要始終保持知識更新的思維意識,努力做到行業知識的“先進性”。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新知識新觀念的大量涌現,以及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創新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農村體育教師來講,由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加上工作的環境比較封閉,導致體育教師需要學習和改進的方面很多,實施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個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新時期教師自身發展的必要要求,是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針對體育學科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幫助農村學校體育教師解決共性的、急需的和本質性的問題,對打造出“思想品德優良、理論功底扎實、專業技能突出、教學能力過硬”的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專業隊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需求與體育高校社會服務訴求的契合
3.1 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需求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階段尤為重要。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2〕53號)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要求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各部門要明確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目標,理清整體思路,要充分認識體育對民族精神造就、健全人格塑造、個人全方位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小學體育教育作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基礎,在青少年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差距顯著[3],農村地區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均滯后于城市。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并將此作為衡量學校各項工作質量好壞的首要指標,忽視了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的全面培養,以至于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并遠遠落后于城市,使農村學校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因此,改善我國農村地區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必須優化農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而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就顯得尤為迫切。
3.2 高等體育院校社會服務的訴求與參與農村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契合
地方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發展科研和服務地方的三大社會職能,其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最終目的,也是前兩大職能的合理延伸與拓展。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肩負著推動區域發展的使命與訴求,高校應發揮智囊團、思想庫優勢,切實履行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文化和技術支持,以促進區域經濟平衡協同發展,這是地方高校融入當地的根本所系,同時也是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地方體育高校具有人才庫的優勢,每年能輸送大批優秀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具備較強的體育專業文化素質,是新時期體育教師的代表,有著服務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時代訴求。其次是地方體育高校擁有大批優秀體育教師,是培養體育教師人才的搖籃。高等體育院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教師隊伍團隊,不僅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研究當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現狀與需求,參與實地調研和實踐是高等體育院校教育導師的工作要求和服務訴求。可見,高等體育院校為地方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與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相融合。
4? 地方高等體育院校實施農村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途徑與方式
4.1 地方高等體育院校實施農村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途徑
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轉變“教師教育一次性”的傳統觀念,促進終生學習的思想,通過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改善環境等措施,幫助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更新和創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和手段,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提升業務能力和自身水平,以適應新時期體育教育事業的需要。依托地方高等體育院校實施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入手:一是智力支持,即利用高校體育科研團隊指導農村學校體育創新。探索和研究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比賽,以及課內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尋求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探討解決方案和對策,掌握和運用新的科學理論指導農村學校體育實踐,為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人力扶持,即為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事實提供和培訓各類所需的人才。積極創新體育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加強體育高校與農村學校的合作,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農村學校急需的各類體育人才。開展定向培訓業務,將農村學校一線體育教師迎進高校,利用假期開展集中短期培訓,傳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技能,學以致用。三是物力援助,即利用高等體育院校優勢體育資源促進農村學校體育的開展。隨著高等體育院校社會化的深化,高等體育院校正日趨步入社會化發展軌道,要求高校體育資源在滿足自身教學、訓練需求的同時,將體育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為社會提供體育服務。在此背景下,地方體育高校可以利用特有的體育資源為周邊的農村學校提供服務。
4.2 地方高等體育院校實施農村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方式
實施農村體育教師繼續教育,高等體育院校可以選派師生下點指導與幫扶。充分發揮體育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和責任,開展和組織志愿者支教活動,把體育學院優秀的見習生和畢業生派到農村中小學定崗實習和任教,交流經驗增長見識,已達相互提高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在高等體育院校聘請教育教學專家和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下點講學和促教,使農村學校體育教師能在短時間內積累一定的豐富經驗,促進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特別是年輕體育教師能更快更好的發展。二是充分利用假期開展短期集中培訓。依托體育高校的智庫優勢,將長期扎根于農村地區需要培訓的一線教師和骨干教師迎進高校,利用假期開展集中短期培訓,傳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技能。當然,在培訓前應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充分認識當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缺失和不足,了解當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急切需要,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實做到培訓的內容是急需、高效和適用,為培訓教師提供便捷,以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三是高等體育院校與農村學校合作共建教育實踐基地。根據體育高校與農村學校的迫切需求和共識,達成雙邊合作協議共建體育教育實踐基地,加強教育基地文化建設,努力創建學習型教師培訓基地。要求高校體育教育者深入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第一線,實地了解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師的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計劃,研究現代教育理論,建立體育高校與農村體育教師團隊教學交流常態化機制,打造教研教改平臺和基地,推動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穩步健康發展;同時,農村學校可以選拔一線體育教師到高校參加進修和培訓,已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澤軍.新聞媒體與創建學習型社會之管見[J].繼續教育研究,2009(8):141-142.
[2] 雷雨.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繼續教育的缺失分析[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0,10(4):62-63.
[3] 黃小龍,馮慶梅.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重慶市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6):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