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征宇
摘? 要:通過校地共育培養模式的梳理,對湖州師范學院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教學內容不合理;缺少情景教學;監管制度形式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由此對現有路徑進行優化和調整并重建校地共育模式下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解決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校地共育? 體育師范生? 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7.0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c)-0150-02
Abstract:Through sorting out the mode of school-local co-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unreasonable; lack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formalization of regulatory system;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refore, the existing path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adjusted, and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P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school-local co-education mode should be rebuil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P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land co-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師范生教育實踐不斷加強,但是還存在著目標不夠清晰,內容不夠豐富,形式相對單一等問題,教學實踐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的需要[1]。湖州師范學院以校地共育為主線,從理念、機制、途徑到模式,全過程滲透,形成校地共育新特色[2]。其基本涵義是緊密結合社會需求,校地互動,產教融合,重構課程體系,搭建實踐平臺,實行校地“雙導師”,協同培養“明體達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 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不合理
在課內的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對學生技術知識和技能的灌輸,忽視了教與學的方法傳授。體育師范生的培養目標不是運動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視。
1.2 缺少情景教學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真實的情景,學生感受不到不同教學對象的身心特點,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技術能力與教學方法分離,造成學生把控不住班級的局面。
1.3 監管制度形式化
大多數學校的監管都只停留在對學生出勤情況、紀律情況的監管,而缺少對實踐教學基地的監管。實踐基地和導師的要求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而部分學生反應在實踐基地教研活動較少,實踐導師對教學文件的重視度不夠,甚至把學生看作代課教師,出現“你上課,我休息”的情況。
1.4 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學實踐活動的評價體系忽視過程性的指導與評價。學生在活動結束后只需提交一本教學實踐總結即可,而學院對文件的監管力度也比較薄弱,這樣的評價體系對學生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并且會給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帶來消極影響。
2? 校地共育模式下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構建
教學實踐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3]。湖州師范學院依據國家體育教師資格證考試、體育教師入編考試的內容、方式和評價標準,遵循體育教育的規律,以提高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為目標,運用校地共育模式構建了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
2.1 課內提升路徑
在技術課程、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節,根據課程需要,與地方優質中小學合作,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體育教師承擔實踐教學課程并參與期末考試教學實踐能力考核。具體分為三大板塊:(1)在技術課的考試中加入口試的考試方式,不僅讓學生示范、講解某項技術動作,還要指出該技術動作重難點、易犯錯誤和練習手段,在理解技術動作的基礎上學會如何去教。(2)在理論課程中加入說課、微課等實踐方式,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語言表達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能力。(3)在實驗課程中模擬相關情景進行實地教學操作,例如《運動保健學》課程中,不僅培養學生按摩、火罐、包扎救治等方面的能力,還要使學生掌握要點學會如何把這些技能快速準確地傳授于他人。在學習相關課程的同時,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將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
2.2 課外提升路徑
體育學院積極與地方政府、體育行政部門和各項目協會進行溝通合作,在課外利用學校場地優勢承辦各種項目比賽和裁判員、教練員培訓班,并與學工部聯合制定課外實踐學分制度,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各項體育比賽工作,從而積累實踐經驗;另外,修改專項技術課程評分標準,制定裁判員和教練員等級加分政策,以培養學生執裁和執教的教學實踐能力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考取教練員、裁判員證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3 校內提升路徑
此校內提升路徑是指學校統一安排為提高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而進行的各種校內集體活動。校內提升路徑主要有三條:(1)聘請各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師為學生進行教學實踐能力提升專題講座,提升學生對所學。(2)每學期最后兩周進行教學實踐周活動,依據教學實踐的目標制定詳細具體的活動計劃,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水平需求的體育師范生廣泛利用校內外師資力量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實踐活動。(3)畢業論文指導;采取“雙導師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輔導學生的論文撰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學生論文的格式、寫作進度并提出修改意見,校外導師負責學生的選題及論文內容的構建。
2.4 校外提升路徑
(1)觀摩中小學優質課。學校與地方教育局合作開展教研活動,舉辦中小學教師優質課展示,使學生對體育課有進一步的認知,了解優質課程的關鍵要素。(2)教學實踐基地活動。學校選擇優質中小學作為教學實踐基地并開展活動,使學生盡早對教師職業有所認知,逐步學習教學實踐技能。(3)校外見習、實習。與周邊中小學保持緊密聯系,在第六學期每周三下午進行校外見習;第七學期進駐實習基地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面的教學實踐。
3? 結語
總之,要想在校地共育的背景下提升體育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首先要重新審視當前的體育師范生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優化調整能力提升路徑,與當地職能部門和優質中小學合作重新構建全程式教學實踐體系,以解決體育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薄弱的問題,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尹波,吳嬌嬌.核心素養下政教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9):151-153.
[2] 蔡娜.地方農業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及提升路徑的實證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7.
[3] 劉盈盈.江西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研究和提升路徑探析[D].江西農業大學,2017.
[4] 楊秋穎.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