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照光
通過產業開發扶貧能夠帶動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就業結構調整,是幫助農戶脫貧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在扶貧工作中就廣泛應用到產業開發扶貧這一模式,不僅能夠改善貧困農戶的生活質量,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自21世紀后,我國進一步加大了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力度,并且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在其它的發展中國家中也有著良好的推廣模式。但是因為各發展中國家的體制以及國情不盡相同,其在模式跟經驗上的適用性也存在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在進行扶貧經驗的推廣過程中,還要在對發展中國家體制以及國情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扶貧措施進行本土化優化,借此來獲得良好的扶貧效果。產業開發扶貧指的是在貧困地區運用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的應用進行商品經濟的發展,然后通過協議約定的模式將貧困農戶納入到商品的生產與流通領域中,借此來獲得良好的扶貧效果。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的模式,對我國產業開發扶貧機制以及積累的扶貧經驗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夠為一些正實施產業開發扶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中國產業開發扶貧的提出背景
(一)經濟增長的扶貧效應下降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對于農村等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并有效緩解了農村的貧困問題。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雖然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貧困緩解效應也出現了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給予我國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城鎮化發展步伐的進一步加劇,使得很多農村的貧困勞動力流入到了城市,對于農村的貧困也起到了良好的緩解效果。但是我國一些農村貧困地區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針對這一問題,要求我國的政府部門能夠通過產業開發扶貧的模式,對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及農民就業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并通過取消農業稅、進行農業信貸補貼等一系列措施來增加農戶們的收入情況,借此獲得良好的扶貧效果。
(二)各地區間的反貧困進程不夠平衡
在1978年之前,我國的2.5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國各地,各地區間的貧富差異沒有很明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貧困人口的減少,使得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到了中西部地區。中國經濟增長的地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區域經濟政策的副產品,較之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因為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較早建立的大批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導致了當地的反貧困水平要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相比之下,一些原本農村收入水平比較高的省份在與以往發展過程中,因為沒有帶領貧困農戶們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導致了貧困農戶們很難分享到該區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優勢,這是導致中國地區農戶們收入不均等的一項重要因素。
二、中國實行產業開發扶貧的必要性分析
(一)引導貧困農戶進入到市場競爭過程中
在我國以往的扶貧工作中,多是利用將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模式來進行,但是在農戶遷移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外加上農戶勞動力的教育水平以及技能培訓程度比較低,在城鎮中難以尋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對于貧困人口的扶貧工作造成較大的阻礙。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們的遷移概率跟收入呈現出的是倒U形的曲線,即最貧困跟最富裕的人口遷移可能性是最小的。因此,通過勞動力遷移的模式,對于農村的貧困狀況并不能進行有效的改善,其出臺的一系列扶貧政策也無法很好的惠及最貧困的群體。通過產業開發扶貧模式的推廣,可以在以農業產業化為主導的基礎上,讓貧困農戶們在自有或者租用土地的基礎上,利用企業以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技術培訓開展一系列的經營活動,這樣能夠有效提升貧困農戶們的人力資本水平以及自我發展能力,引導農戶們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工作之中,借此來促進該區域的整體經濟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貧困農戶們的風險抵抗能力
在中國的農村區域,有70%嚴重收入貧困以及40%的嚴重消費貧困都是因為各種風險所導致的。近年來我國的貧困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促使風險誘發的貧困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風險的存在還會導致持續性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得到提升,還會導致一些暫時脫貧的農戶容易出現返貧的現象,這就要求在扶貧過程中能夠加強對風險的控制力度。通過產業開發扶貧模式的應用,能夠利用協議約定或者合同的模式,引導農戶們進入到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中,并且能夠將一部分的風險轉移給與農戶們合作的企業,從而促使貧困農戶們的風險抵抗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于后續扶貧工作的開展也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中國產業開發扶貧模式
產業開發扶貧模式是通過相互利益作為紐帶,然后將扶貧龍頭企業、鄉鎮企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貧困農戶們在市場中進行聯接,并通過農產品養殖、加工以及流通等模式來吸引貧困戶,最終引導貧困戶步入到市場之中,讓貧困戶獲得良好的收入增加以及脫貧致富效果。我國在產業開發扶貧模式的應用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依靠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以及依托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這兩種模式,本文就結合了具體案例的基礎上對這兩種扶貧模式的運行機理進行了研究。
(一)以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是我國產業開發扶貧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龍頭企業主要指的是經過國家認定,將農產品加工或者流通產業作為主業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貧困農戶們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對于貧困區域的產業調整以及經濟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主體。成為扶貧龍頭企業能夠獲得國家以及地方財政提供的貼息貸款等諸多優惠政策,對于許多企業也產生了非常大的誘惑。這也就要求國家以及地方政府能夠進行龍頭企業申報工作的嚴格限制,并此過程中還需要做好龍頭企業的審核工作,借此來保障該扶貧模式的有序落實。
河南省沈丘縣是我國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金絲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該區域比較出名的一個扶貧龍頭企業,這類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還通過以下幾種模式,來對當地的貧困情況起到良好的緩解效果。1.通過企業加工生產模式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產品生產過程中,促使農民收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給養殖戶們提供借款以及跟養殖戶簽訂收購合同的模式,促進了養殖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有很多貧困農戶通過養殖業的模式實現了脫貧。3.在該企業發展過程中還帶動了當地物流行業以及裝卸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并且帶動了貧困戶們實現了脫貧的目標。4.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間接帶動了當地的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在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并且給予當地的貧困人口提供了足夠多的脫貧途徑。
(二)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對于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貧困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鄉鎮企業影響也讓很多貧困農戶們實現穩定的脫貧。我國的鄉鎮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其還具備有大量的人力勞動、科技含量低以及適用廣泛的應用優勢。在貧困地區內通過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的構建,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提升農村當地的經濟效益,這也是我國扶貧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模式。
比如河南省魯山縣趙村的絹花企業,通過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能夠通過對貧困農戶們進行簡單技術培訓的模式,讓農戶們在短期內掌握絹花的加工技術,提升農戶們技能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此外在絹花生產企業中,比如瓷瓶也是配套產業在當地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絹花銷售階段,企業還能夠現將大量的絹花賒銷到貧困戶,這樣貧困戶能夠通過少量資金在外地進行絹花的銷售,這樣能夠讓貧困戶去外地售賣絹花的積極性,來給予貧困戶提供良好的脫貧致富途徑。
四、可供發展中國家的借鑒經驗跟啟示
(一)在產品開發扶貧戰略過程中要符合國情。在采用產品開發扶貧戰略時,需要明確對扶貧開發的重點與方向,然后在保障政策連貫性跟一致性的基礎上,進行扶貧開發工作的有序推行。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充分體現扶貧龍頭企業跟鄉鎮企業的主體作用,促進貧困戶參與到市場競爭中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合理推行優惠政策。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區域人口在市場經濟、經營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質等方面還比較落后,對于當地企業的創立與發展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許多企業們也不愿參與到扶貧過程中。針對這一問題,各地的政府部門能夠給予稅收以及信貸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這樣才能夠鼓勵各企業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并承擔起緩解貧困的社會責任。
(三)逐步完善鄉鎮企業跟經濟合作組織的服務體系。相較于扶貧龍頭企業,鄉鎮企業在市場競爭、融資渠道以及信息采集等多個方面均處于劣勢,因此各級政府部門需要給予鄉鎮企業在政策、資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來保障鄉鎮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此外,政府部門還需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來鼓勵農民進行各種股份合作社以及專業合作社的建立,這樣才能夠促使當地的農業朝著規?;约爱a業化的方向進行發展,對于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結語
產業開發扶貧作為發展中國家扶貧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門,在我國的扶貧工作中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本文主要就我國的產業開發扶貧經驗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夠給予相關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工作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幫助。(作者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項目名稱:科技扶貧背景下廣西山區農村土地整治與扶貧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18KY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