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國
摘要:林業會計制度是我國林業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完善對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出臺,為我國林業會計制度的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通過對我國林業會計制度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得出了我國林業會計制度中存在的突出的問題,最后就構建我國林業會計制度的依據和構建的主要內容進行介紹,希望能夠對建立中國特色的林業會計制度略盡綿薄之力,對林業行業的生存健康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新政府會計;林業財務;制度應用;引言
近期國家財政部出臺關于貫徹實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通知(財會[2018]21號文件),通知規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該通知中對實施的范圍做出了規定,一些舊政府會計準則制度不再執行。本文就這一新的會計制度對林業財務的影響及會計實務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在這個新政府會計核算體系中包含了:一個基本準則,八個具體準則外加一個應用指南(主要針對固定資產)以及會計制度。新會計制度重新構建了政府會計的核算模式,以下歸納了新模式的五個特征。
一、核算基礎上實行雙體系:
分為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會計體系,和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財務會計體系。
二、核算對象上實行雙基礎:
即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發生的收支,用預算會計體系作為核算基礎,其它各項經濟業務以財務會計體系作為核算基礎。
三、核算結果實行雙目標:
即預算會計體系用于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財務會計體系反映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現金流量等會計指標。
四、會計雙等式:
在預算體系中:預算結余=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在財務會計體系中:資產=負債+凈資產。
五、出具兩份報告:
通過預算體系核算的出具決算報告,通過財務會計體系核算的出具財務報告。
通過這種新會計核算模式建立了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分為財務會計權責發生制核算和預算會計收付實現制核算,生成財務報告和決算報告)又相互銜接(同一筆業務、同一原始憑證)的新政府會計架構。無疑是政府會計改革中的一個新亮點。
那么新舊會計制度的銜接,以及對事業單位林業會計實務操作有影響又有哪些呢?首先應按通知(財會[2018]21號文件)規定,要求所有實行新會計制度的單位在實務操作中按照新會計制度執行,那么在具體操作中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
(1)完成編制2018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額表,經復核通過以備查;
(2)用新會計準則中的科目重新建立自2019年1月1日起的新會計賬套;
(3)新舊科目余額的轉換;
(4)正確理解新增會計科目,并對應調整新賬套中的科目余額;
(5)2019年1月1日的資產負債表執行新會計制度;
(6)財務軟件的更新調試:1.在對會計要素的設置中,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共存;2.在科目模板設置中增加會計體系和單位類型屬性,增加科目說明以方便使用;3.預設置基于各種業務場景的業務系統的自動憑證模板;4.財務會計、預算會訓金額可以分類匯總,雙平衡,并各自保持借貸平衡。
趁已實務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難點是:平行記賬。平行記賬的范圍是需要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如: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財政撥款等。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也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這些業務對應的是同一套原始憑證,但運用不用的核算體系。對于不需納入預算管理的其他業務,僅需要進行財務會計核算。所以上面提到的實務工作中對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進行分類匯總非常重要。
新政府會計制補充舊制度中的缺失,過去不同時期出臺了一些包括《國有林場與苗圃財務會計制度》財務制度,只是從林業的各個角度做了相關規定,但是隨著我國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遇到的新業務新問題日益增多,但.自缺乏統一的標準對林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工作進行規范,所以在財務核算的實踐中也遇到些困惑,新政府會計制度新調置了更加合理的高質量的會計科目,讓事業單位林業會計信息更力葉斗學合理,會計數據更有價值,并在此基本上加強各部門對林業會計的監管力度,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只有當財務數據能夠真實反映出生產經營的成果的時候才能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做出正確的決定,將國家資金用到正確的地方,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用。
對于2019年即將施實的新政府會計制度,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學習和理解的地方還有,特別是林業會計在實踐中還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問題。例如,科學的評估森林資產的價值,對入森林資產入賬的影響,如何核算森林資產的消耗和損失更加合理;如何核算環境收益和環境成本更加合理。當環保措施帶來社會效益時應該怎樣入賬,而環境污染帶來的社會損失又應該怎樣評估等,都是我們在未來的會計工作中需要不斷探討和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苑小花,杜唱.試論基于新會計制度下的財務管理模式[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11:42-44.
[2]楊瑾瑜.新會計制度下財務管理模式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4,31:259.
[3]張奇.新會計制度下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探析[J]進出口經理人,2014,S1:103.